脾脏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docx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脾脏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外观呈暗红色,质软而脆。脾脏表面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光滑被膜包裹,水平断面呈半月形,额状断面为逗号形,矢状断面呈四边形或三角形,其内侧有一凹陷即为脾门,是脾脏血管、神经和淋巴出入之处。我国正常成人的脾脏,男性平均长13.36cm,宽8.64cm,厚3.04cm;女性平均长13.09cm,宽8.84cm,厚3.05cm;正常重量约为100~250g,平均135g。中年以后脾脏逐渐缩小,老年人如并发肺气肿,则肺下缘可遮挡住脾脏进而影响超声检查。 一、脾脏应用解剖 1.脾脏的外观脾脏位于人体左侧季肋部,左侧肋膈角下方,胃底的后外侧。脾脏的毗邻是:上方和前方为膈肌和第9、10和11肋弓,左侧和后方为侧、后腹壁,下方为结肠脾曲,右侧毗邻胃大弯。正常成人脾脏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上端约在左腋中线第9肋,下端约于左腋前线第11肋,可随呼吸运动有小范围活动。脾脏的外观分为膈面和脏面,膈面凸起,贴近膈肌和胸壁;脏面凹陷,前抵胃大弯,后靠近左肾和肾上腺,下端邻近胰腺尾部。 2.脾脏韧带脾脏除脾门及其与胰尾接触的部位外,皆有腹膜覆盖,属腹膜间位器官。覆盖脾脏的腹膜返折后又去覆盖与脾脏相邻器官,将脾脏与其邻近器官连接起来,起到固定脾脏的作用。这以腹膜和软组织组成,起固定脾脏作用的组织即为脾脏的韧带,有脾胃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和脾结肠韧带等。 (1)脾胃韧带:是由覆盖胃的腹膜于胃大弯侧延伸形成,在脾门处两层腹膜分开,浅层腹膜向前向外覆盖脾脏,形成脾脏被膜,回到脾门处再返折构成脾肾韧带后层;深层腹膜向内覆盖脾动脉,形成脾胃韧带前层,延续为网膜囊后壁的腹膜。脾胃韧带上部包含有胃短血管,下部包括胃网膜左血管。该韧带上部分很短,向上返折至膈,使脾上极与胃底、膈肌紧密相贴,故在术中切断此韧带时,要注意防止误伤胃底。脾胃韧带的深层腹膜向后移行至左肾前面,与有脾外后面移行至脾门后方再转到左肾前面的腹膜一起合成脾肾韧带;此韧带中包含有脾脏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部分胰尾组织。在脾脏切除手术中,必须切断脾肾韧带方可将脾脏移出体外,遇到胰尾与脾门贴近者,需切开脾肾韧带,防止损伤胰腺。在巨大脾脏切除术中,向外托起脾脏时,应向上和向内,以避免脾蒂撕脱导致严重出血。 (2)脾膈韧带:是由脾肾韧带向上延伸至膈形成,此韧带很短,有时仅为一个小的突起或不甚明显,因其靠近胃底,钳夹时应避免胃损伤。 (3)脾结肠韧带:为脾脏前下端腹膜返折向下与结肠脾曲腹膜汇合而成,此韧带多较短,处理时应警惕结肠损伤。 (4)脾肾韧带:又称脾胰韧带,在脾门下方是脾蒂处腹膜两层的下部(深层),连接左肾前后腹壁,内有脾血管和胰尾。 脾脏表面的脾切迹多位于脾脏前缘中下1/3处,一般为2~3个,最多者可达6个。切迹深度超过8mm者称为深切迹,小于8mm则称为浅切迹。研究发现,脾切迹与脾叶、脾段分界有一定关系,许多学者认为脾切迹多位于分界线上,其延长线与脾长轴垂直,与脾叶或脾段之间的无血管区一致,可作为脾叶和脾段的外科分界,但此学说尚存在一定争议。研究发现,相对无血管区在深切迹的出现率为86.57%,在深切迹中86.67%位于两叶间,26.25%位于段间,脾切迹延长线穿过相对无血管区者占87%。因此,可将脾切迹,尤其是深切迹的延长线作为脾脏部分切除时的脾外分界标志。 3.脾脏血管脾脏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主要出入于脾门。由于脾脏功能需要,脾脏血流量较大,占心排出量约5%,脾脏具备富血供的特点,其血管网甚为丰富。 (1)脾动脉:脾动脉绝大多数(98.98%)起始于腹腔动脉,少数起始于腹腔动脉主干(0.28%)或肠系膜上动脉(0.65%)。脾动脉是腹腔动脉的三大分支之一,起始部以肝脾胃干型为主(占91.58%),多发自腹腔动脉左下壁(约50%),其次为右下壁(30%),起始部外径约0.5cm,主要走行在胰腺上缘,离开胰尾后开始分支分别进入脾脏。 脾动脉长约5.7~23.1cm不等,中位长度12.5cm,与人体个体差异相关。脾动脉行程中与胰腺关系较为密切,除近端约占总长度的1/4未贴在胰背外,其余3/4与胰腺和脾静脉贴近,此段动脉走行分为4种类型:I型(47%)脾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后,沿胰腺上缘走行至脾门;Ⅱ型(14%)脾动脉行程的中间两个1/4份,穿过胰腺或走行于胰腺后面;Ⅲ型(6%)脾动脉远段两个1/4,穿过胰腺或走行于胰腺后面至脾门;IV型(33%)脾动脉远段的3个1/4全部穿过胰腺或在胰腺后面走行。由于脾动脉的变异较多,因此在处理脾动脉时应细致解剖,以避免其意外损伤。 脾动脉走行中可向胰腺发出许多小分支。在距离脾门1~2cm处开始分出若干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分支在脾门处的形式有以下类型:①分散型:约占80%,表现为脾动脉主干较短,脾叶动脉相对较长,在

文档评论(0)

小刺猬知识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药学、临床药师持证人

主管药师、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美国MTM药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13日上传了中级药学、临床药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