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气五味的升降沉积性辨析
四气五味是中医辨证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给药时,用它的气,用它的味道……或者给药时间,或者给药地方,它都是以它的优势作为工具来治疗的。因此,它可以补充疾病,调节肠道,寻求理论和自给自足。”。”故四气五味之说可谓是整个本草学的核心。本文对有关四气五味的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南北之比较,仅有三种诉词,均有2人之气和三气
四气者寒热温凉,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内经》阴阳五行理论中将气温味酸归属木属东方以应春, 气热味苦属火属南方以应夏, 气凉味辛属金属西方以应秋, 气寒味咸属水属北方以应冬, 味甘者属土, 《本草纲目》尚有平性之说, 属中央以应长夏。又《内经》言气味阴阳时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四气之中温应春木之升生, 热应夏火之浮长, 凉应金秋之收降, 寒应冬水之沉藏, 这些不难理解, 但何以同属东方, 其气温主升为阳, 其味反酸收为阴?其余亦然, 南方其气热浮, 其味反苦坚沉降;西方其气凉降, 其味反辛散为阳;北方其气寒沉, 其味反咸软。有学者以《河图》生成数释之, 有以阴阳相生释之, 总觉不甚妥帖。
刘完素曰:“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 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以笔者愚见, 盖四气之所生禀于天气, 地气则赋五味之所成。春时天气温而地气凉, 故药之气禀天气之性为温, 药之味受地气之凉反具收降之性;余同。如夏时天气热而地气冷, 故其气热而其味因受地气之冷反坚而具沉降之性。辛散者禀秋时地气之温, 咸软者因冬时地气之热, 热气软也。正如井水冬暖夏凉, 实则禀于地气之冬暖夏凉。天地分阴阳, 而其气一也, 天温则地凉, 天寒则地暖, 恰合《内经》所谓“春夏阳气在外, 秋冬人气入脏”。仲景亦云“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 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 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又有药材之采集, “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 谓春初津润始萌, 未充枝叶, 势力醇浓也, 至秋枝叶干枯, 津润归流于下也。”其理皆一。实则一而二, 二而一。是故气温味酸, 温升酸收, 风气散, 而其味反收, 而同居东方, 看似相背, 实则不违。
另外, 关于咸味一说, 按以上解释则咸禀地气之暖, 咸软其性应属阳, 而《内经》明言“咸味涌泄为阴”, 两者似有矛盾。笔者以为, 咸味属肾, 肾者水火之脏, 内含真阴真阳, 故咸味亦具水火之性, 具火之性则可以软;水为阴, 其性润下, 具水之性, 故而涌泄为阴。
2 解其为人所治之心阳不升而治其也
利用药物的药性谈四时用药时, 李时珍云:“必先岁气, 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沉浮则顺之, 寒热温凉则逆之”。“酸咸无升, 甘辛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 寒热温凉四气本身即寓升降沉浮之性, 两者无有差别, 而一言顺之, 一言逆之, 何也?笔者认为, “和”者平也, 即无太过不及之虞, 太过者为病, 不及者亦成疾, 治病疗疾的总则在于“调和阴阳, 以平为期”。故从太过不及的角度理解此问题较妥当。不及者应顺之补之, 太过者应逆之泻之。现以五脏分述如下。
肝应春, 其性主生发上升。若春时肝生发不及, 则应促其生发之性以求天人相应而和, 用药方面即李时珍所谓“春月宜加辛温之药, 薄荷、荆芥之类, 以顺春升之气。”《内经》亦云:“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 “肝胆温补凉泻, 辛补酸泻”。此处之补泻乃李中梓所谓:“违其性则苦, 顺其性则欲。本脏所恶, 即名为泻, 本脏所喜, 即名为补。”即顺其性则补, 反其性则泻。故不及者应顺之。反之, 若肝气本有余或肝阳素亢, 或逢春时令生发太过, 此时若再投辛温之药则犹抱薪救火, 对此则应逆之泻之, “亢则害, 承乃制”, 故当“以酸泻之, 以凉泻之”。
心属火, 在时应夏主浮长。此时阳气在表。如若心不应时难以升浮阳气或心阳本有不足则为不及, 易生寒。此“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此时应顺其性而养之, 正如李时珍所谓“夏月宜加辛热之药, 香薷、生姜之类, 以顺夏浮之气。”《伤寒论》中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均取此意, 专治心阳被遏心阳不振之证。反之, 若心阳升浮太过则为心气有余, 可见邪热炽盛之证, 如《伤寒论》阳明篇中所载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此等乃为阳明火热而设。阳明以降为顺, 白虎者为恢复阳明之降也。阳明之所以不降者, 因火而已。好比夏之炎热太过或留而不去, 何得秋之凉降。故仲景附载:“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 亦不可与服之。”盖立秋后火气自降, 无须再以药相助, 而立夏至立秋时服之, 正为治其火热之太过也。白虎汤类方其性咸寒甘苦, 正合《内经》“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之意, 淫者太过也。至于火热或暑气耗伤气营者, 盖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