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反思”与“团结发展”:东西方灾难片主题及其话语的比较研究.docVIP

“虚假反思”与“团结发展”:东西方灾难片主题及其话语的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假反思”与“团结发展”:东西方灾难片主题及其话语的比较研究 有学者将“灾难片”定义为:“银幕上正面表现自然力造成的灾难,以及片中人物直接与这种灾难相对抗的影片。在这类影片中,自然灾难往往是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的,是作为主要创作动因被安排在情节中的,灾难在片中占据着主要冲突一方的重要位置”[1]。从某种层面上看,这段话语的阐述确比“电影词典”的解释更加戳中类型本质,灾难片以“灾难”作为主角,并作为主要叙事背景贯穿影片。但值得注意的是,灾难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自然力”,“人力”即科技力量的反叛也是灾难的主要构成部分,两种力共同组成当下西方灾难片意识形态表达中最重要的一环——“现代性反思”。 从灾难片的本质上看,“灾难”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带来毁灭和废墟。但纵观人类的绵长历史,任何灾难都是新力量、新元素汇聚的舞台,修复创伤之处,经过疗愈,由新元素组成的社区、团体、族群也将更加坚固。因此,“灾难”是两部分——“破坏”和“救助”的组合,前者是“破”,后者是“立”;前者带来恐惧,后者带来希望;前者毁灭旧世界,后者建立新世界。 西方或好莱坞灾难片通过“破”与“立”的此起彼伏、相互交替,在死亡中体会生命之珍贵,在遗失中感受获得之喜悦。因此,西方灾难片同绝大多数商业类型片一样,在满足基本二元对立模式的同时,也拥有一定思辨色彩。不同的是,灾难片的思辨内容,不需要像警匪片、犯罪片、西部片、喜剧片一样通过深层文本分析与符号解码才能获得,多数灾难片在观影过程中,在文本表面就已然流露。譬如科技赋魅与祛魅,自然的包容性与脆弱性,人性的伟大与阴暗,这些带有思辨色彩的内容与关系。在《火烧摩天楼》(1974)、《极度恐慌》(1995)、《龙卷风》(1996)、《十万火急》(1996)、《世界末日》(1998)、《天地大冲撞》(1998)、《后天》(2004)、《2012》(2009)等美国经典灾难片中,通过特效技术晕染与催化,上演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末世景观。 一、西方灾难片的“破”:“反技术”叙事为表征的现代性虚假反思 将西方灾难片视为一种类型原型去分析、归纳,引起“破”的原因无外乎是三种。“第一,因科技活动引起的文化和观念冲突;第二,因科技活动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第三,因科技观念而来的对宇宙规律中未来灾难的推理。”[2]总而言之,是对人类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的思考。 “技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武器,从类人猿获取食物到探月旅行,技术不断让人类尝到对抗、改造、利用自然的甜头,尤其在“启蒙”之后,它似乎成为新的“技术之母”。工具理性时代泛滥的技术主义和工具崇拜,让人不再敬畏自然、神灵。可以说,“技术”问题的讨论,是人类对自身身份元问题的探索——涉及人类和神灵、自然、未来的复杂关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性语境中相当重要的词汇,一方面,由于它是一种对现象的编程方式,携手人类朝向资本主义可预期、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技术视野中的自然,失去了诗意和神灵的庇护,成为随时供人进行无限制掠夺和剥削的‘持存物’,终于演化成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3]。技术既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又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技术悖论”(technological paradox)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议题,尤其对那些依靠航海、火药技术,开展全球殖民的西方人来说,既崇拜技术——因为它奠定当今全球秩序的基本轮廓带来少数份额的红利,也恐惧技术——担忧其成为撼动西方霸主地位的武器以及超出控制范围而产生反噬效果。对科学技术的纠葛心理状态,成为西方文艺作品中的一种显征。 灾难之前,没有人会相信科学家的言论。“科学技术”在如今西方语境中,已成功与政治“结缘”,成为剥削资本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剥削多数无产阶层,也向自然无限索取。《后天》的开头是南极科考队在大型机器下作业,钻开冰盖获取数据之际,冰层突然出现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这几乎是所有西方灾难片都试图表达的一种图像式寓言——关于技术和人类的命运——由技术引发的“灾难场景”逼真且及时地来到眼前,气势恢宏的摩天大楼面对海水冲击是如此弱不禁风,昔日象征辉煌的自由女神像也迅速结冰。 作为一个符号,“反技术”首先表现的是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理性化的破灭,灾难摧毁象征人类文明结晶的城市建筑。可以说,西方灾难片“破”的过程,在操作层面是对人类不加限制的技术的摧毁,自然主义对技术主义、工业主义的矫正,但更重要的是,灾难偶发性毁灭打击,更是摧毁资本主义长期建立的可预期、可操控的利益导向型社会等级秩序。 任何有过西方灾难片观影经验的人,都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观感,灾难片试图通过带有鲜明现代印记的“科学技术”反思现代性本身。但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所有的批判、反思都是“虚伪”且“无力”的。理由有二:一是由技术导致的灾难终将被技术“治愈”,如《全球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