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纸媒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2008年11月去世的美国图书作家、导演和演员迈克尔克里斯顿有很多纪念性故事。首先,他在《侏罗纪公园》一书中成功地创作了《饥饿的龙》,并最终通过电影银幕传播。另一个原因是,1994年,《每日邮报》称他为“宣传龙”。
到了21世纪, 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 更是令报纸消亡论调甚嚣尘上。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 (Philip Meyer) 最先抛出“报纸消亡论”这一观点。他不但预测了报纸的“死期”, 还细致地描绘出最后一份报纸的命运——在2043年春季一个普通的早晨, 被一位美国读者买走, 尔后抵达最终的归宿——垃圾桶。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每日新闻》前总编歌川令三的笔下, 印刷版报纸的命运也许没有这么悲惨, 但是走向消亡的速度却加快了, 他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 报纸将在2030年消失。
由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被认为是报纸消亡论的重要来源。它认为, 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力量共同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依此推论, 来自互联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替代品威胁”多线程启动, 加快了报纸消亡的进程。
当然, 持反对意见的亦不在少数。直到2008年, 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 (Rupert Murdoch) 都还认为, 那些过于着急地为报纸写讣告的新闻工作者是可笑的:“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 这是荒谬的。”
1 英国《经济学人》报业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但是, 事实和数据似乎站在了默多克的对立面。根据《国际编辑和出版年鉴》的数据, 1999—2009年, 报纸的工作日发行量减少了将近1 000万份, 约占总量的17%。2013年7月31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虽然他本人每天早上都会翻看主流报纸, 浏览《时代》《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 但是不得不承认, 美国报业面临诸多问题。不必细数近年来有多少家历史悠久的报纸停刊或者转向网络版, 只消看一眼1851年开始发行、曾经斩获104次普利策奖的全球报业之典范——《纽约时报》这几年于颠踬之中是如何探索前路的, 即可感知全球传统纸媒共同面对的困境。
2005年5月, 《纽约时报》大裁员, 200人被解雇;同年10月, 开启新一轮裁员, 约占公司员工总数4%的职员被迫另谋出路;2008年9月30日, 旗下创刊才6年的《纽约太阳报》停刊;2008年12月, 裁员之风再起, 530人离开纽约时报大厦。
如果说, 《纽约时报》的数次裁员不过是小范围的风波, 那么, 该公司的董事长兼发行人Arthur Sulzberger Jr.在2010年9月8日的一份声明里面所说的话相比之下就是波及全球报业的地震了。他在那天宣布:“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 日期待定。”因此, 2014年1月该报全面改版的消息甫出, 即被理解成Sulzberger当初未公布的那个日期越来越近了。
对于那些早就习惯了每天早晨花2美元带一份《纽约时报》上地铁慢慢读的美国上班族来说, 这一消息无疑一时难以接受。对于《纽约时报》来说, 姑且不论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和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带来的压力, 单单是印刷成本一项的高昂支出就已经让他们无法不认真思考如何作出改变了。2007年8月, 《纽约时报》开始将纸张大小从原来的54英寸缩小为48英寸。这个小小的动作, 给该报带来十分可观的回报——每年可以因此省下1 200万美元的纸张开支。一方面, 抱残守缺意味着还得继续为纸张、印刷机器、人工、发行等埋单;另一方面, 还意味着他们将和头号竞争对手《华尔街日报》的差距越来越大。2007年底, 《华尔街日报》便宣称数字订户数量已经达到100万。而截止到2013年9月, 《纽约时报》的数字订阅用户数只有72.7万, 难怪他们要罔顾部分印刷版读者有可能出现的怅然若失之感, 在对应的网站上面投入更多了。对此, Sulzberger的解释是:“我们其实是在乎的, 非常在乎。只是我们必须转移阵地, 到读者需要访问的信息之处。”
也许和境遇有关,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就没那么决绝了。这份创办于1843年的周刊, 在2000—2012年这段数字媒体开始大肆掠夺原本属于传统纸媒领地的时间里, 每期发行量却从100万上升至150万, 给那些在互联网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威胁下陷入恐慌的纸媒带来了一份正能量。
当然, 《经济学人》不可能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独善其身, 他们同样感受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