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菜蛾盘绒茧蜂卵表面超微结构观察
寄生虫在主体内的成功发育主要是因为寄生虫受到保护,而忽视了主体内的红细胞囊(vinson,1990)。寄生蜂与寄主昆虫之间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是一个复杂的防御与反防御的斗争过程。迄今为止, 在多个寄生蜂-寄主昆虫体系中, 对寄生蜂如何克服寄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进行了研究。但是, 只有为数极少的体系中, 寄生蜂所拥有的免疫抑制因子被系统的研究过。如中红侧沟茧蜂-黏虫Microplitis mediaterHaliday-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体系中揭示了类病毒样纤丝 (virus-like filaments, VLFs) 、多分DNA病毒 (polydnavirus, PDV) 、毒液和畸形细胞等的特性及其在免疫抑制方面发挥的作用 (Tanaka, 1987;Strand and Dover, 1991;Strand and Wong, 1991;秦启联等, 2001) 。黑头折脉茧蜂-烟芽夜蛾Cardichiles nigriceps-Heliothis virescens体系中, 蜂卵表面的纤维层使其被动逃避寄主血细胞的包囊, 而PDV基因表达则有破坏寄主烟芽夜蛾血细胞的功能 (Davies and Vinson, 1986;Varricchioet al., 1999) 。索诺齿唇姬蜂-烟芽夜蛾Campoletis sonorensis-H.virescens体系中, 姬蜂在寄生初期通过蜂卵表面携带的卵巢蛋白发挥快速、短暂的免疫抑制作用, 直至24 h后PDV基因表达产物破坏寄主血细胞形态, 以此建立长久的免疫抑制机制 (Webb and Luckhart, 1996) 。除上述提及的体系外, 尚缺乏对寄生体系可能涉及的免疫抑制因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揭示。而且, 从以上研究结果也不难发现, 不同寄生体系中涉及的免疫抑制因子的种类和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寄生体系, 只有在全面探明寄生蜂可能拥有的免疫抑制因子的种类和特性的基础上, 才可能正确评价各因子在寄生蜂发育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 从而避免片面夸大或忽视某个因子的作用。而且, 有些寄生因子还与寄生蜂的寄生能力有关 (Barrattet al., 2006) , 直接影响寄生蜂的生物防治效果。鉴于此, 在研究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 的幼期发育和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 (Cotesia vestalisbracovirus, CvBV) 及其部分基因、畸形细胞、毒液和卵巢蛋白等特性的基础上 (白素芬等, 2002, 2003;Chenet al., 2007, 2008; Huanget al., 2007, 2008; Yuet al., 2007, 2008;刘鹏程等, 2008; Shiet al., 2008a, 2008b, 2008c) , 本文以菜蛾盘绒茧蜂-小菜蛾C.vestalis(Haliday) -P.xylostella(L.) 为寄生体系, 重点对产卵寄生时蜂卵携带的寄生因子特性进行观察, 分析CvBV抑制寄主免疫反应的能力, 并对所涉及的寄生因子的免疫抑制能力进行讨论。寄生蜂免疫抑制因子的系统揭示, 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寄生蜂成功战胜寄主免疫攻击的能力, 深刻认识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协同进化关系, 并对寄生蜂的合理利用发挥指导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光照、光照对小菜螟幼虫续代饲养的影响
菜蛾盘绒茧蜂在 (25±1) ℃, RH 60%~80%, 光照周期14 L ∶10 D, 光照强度1 000~1 500 lx的人工气候室内用2~3龄小菜蛾幼虫续代饲养。羽化后的成蜂用10%的蜂蜜在保蜂盒内饲养。
1.2 小菜红树虫的放养
将交配过的菜蛾盘绒茧蜂雌蜂1头移入指形管 (8 cm×1.5 cm) 中, 接入3龄小菜蛾幼虫1头, 一次寄生行为发生后, 换以未接触过蜂的同龄小菜蛾幼虫, 控制每蜂寄生5~8头。将寄生后的小菜蛾幼虫接入插有嫩甘蓝叶片的小养虫笼内在上述条件的培养箱内进行饲养。每笼接虫30~40头, 重复3次。
1.36 吸引小菜红蜂的出现
按照白素芬等 (2003)的方法, 用剂量100 Gy的60Co照射交配过的雌蜂。随后按上述方法让其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 以此获得被假寄生小菜蛾, 共计500头。与未经辐射处理的正常雌蜂寄生的同龄小菜蛾幼虫发育做比较, 同时均以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做对照。正常寄生和未被寄生小菜蛾各60头。
1.4 离子束诱变卵的获得
在Ringer’s生理盐水中将雌蜂整个生殖系统取出, 分别将卵巢管和输卵管萼区的卵或单个卵巢分离;解剖被正常寄生的小菜蛾幼虫, 从中获得产后2, 33和35 h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