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实验报告.docx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实验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导论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 1、实验目的 学习应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 2、实验原理提取:叶绿体色素为有机酯类化合物,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常用有机溶剂提取。如酒精、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等。 分离:薄层层析法是将吸附剂均匀的涂抹在玻璃板上形成一薄层,将此吸附剂薄层作为固定相,把待测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下端,然后用一定量的溶剂作流动相,将薄层板的下端浸入到展开剂中。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由下而上逐渐浸润薄层板,并带动样品在板上也向上移动,样品中各组成分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吸附、脱吸附、再吸附……的过程。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能力大小不同,吸附能力强的物质相对移动慢一些,儿媳妇能力弱的物质相对移动快一些,从而使各组分有不同移动速度而彼此分开。 3、实验材料与试剂 (1)新鲜的菠菜叶; (2)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碳酸钙粉末、展开剂 (3)钵体、漏斗、三角瓶、剪刀、点样本、毛细管、层析缸、硅胶预制板、滤纸。 4、实验步骤 (1)色素提取液的制备取叶4~5片新鲜叶片,洗净,擦干叶表面,去中脉剪碎,放入钵体中。 加入少量碳酸钙,加2?3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入10ml乙醇,上清液过滤,残渣再用10ml乙醇冲洗过滤。 (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取硅胶预制板一个,用点样毛细管取上述提取液,平行于硅胶板的短边,距下边缘1cm处用毛细管划线,风干,重复操作3~4次; 在干燥的层析缸中加入适量展开剂,高度0.5cm,将硅胶预制板带有色素一端放入,使其下端浸入展开剂中; 当色素较好分离,展开剂前沿接近硅胶预制板的上端边缘时,取出,画线。 R仁斑点中心到原点距离/溶剂前沿到原点距离5、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上至下为胡萝卜素(橙色):Rf=6.95/7.35=0.946叶绿素a(蓝绿色):Rf=5.35/7.35=0.728叶绿素b(黄绿色):Rf=4.95/7.35=0.673叶黄素(黄色):Rf=4.10/7.350.558可知,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极性依次增大,与硅胶吸附能力依次增强。 同时可见其他色素带。 表明叶绿体中色素不限于以上4种。 二、理化性质 1、实验目的 验证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2、实验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有叶绿酸与甲醇形成的复合酯,故可发生皂化反应。 叶绿素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分解。 叶绿素中的Mg可以被H+取代而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去镁叶绿素遇铜则变成铜带叶绿色。 3、实验材料与试剂 (1)新鲜菠菜叶片,叶绿素提取液; (2)刻度试管,小试管,试管架,水浴锅,10ml移液管;(3)95%乙醇,苯,醋酸铜粉末,5%稀盐酸,醋酸一醋酸铜溶液,氢氧化钠一甲醇溶液。 4、实验步骤 (1)光对叶绿素的破坏取两支小试管,各加入2.5ml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一支放在阳光下,另一支用锡纸包好,40分钟后观察;取实验一中薄层层析分离成的硅胶色谱板一个,按长度方向将一半用锡纸包好,放在阳光直射下半小时,观察。 (2)皂化作用取一支10ml刻度试管加入3ml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加入1ml氢氧化钾一甲醇溶液,充分摇匀;加入3ml苯,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ml蒸馏水,轻轻摇匀,静置。 (3)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叶绿素提取液,第二支中加入盐酸,待溶液变褐色后,加入少量醋酸铜粉末,60°C水浴加热。 取两片新鲜叶子,放入试管中,加入醋酸一醋酸铜溶液,90°C水浴。 (4)荧光现象取一只小试管加入5ml叶绿素提取液,在直射光和反射光照射下观察。 5、实验结果与分析 (1)光对叶绿素的破换 图中两只试管,左边为对照组,右边为实验组,在阳光照射下40分钟。 可以看出,右侧试管中提取液颜色较浅,是由于色素见光分解特别叶绿素受光影响更大。 右侧色素颜色稍浅。 这个实验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天气,阴天阳光照射不够强。 (2)皂化作用 分层现象明显,上层黄色,下层绿色,第三层为乳白色。 苯层中溶有叶黄素、胡萝卜素,乙醇层中为皂化的叶绿素,下层为实验操作失误造成的乳化现象。 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 左图:左侧为对照组,右侧为褐色,是因为生成了去镁叶绿素。 右图:左侧为对照组,右侧绿色加深,是由于变成铜代叶绿素,但由于醋酸铜量过多,有沉淀。 叶片几分钟后变黄,是因为生成了去镁叶绿素,最终变成深绿色,是由于变成铜代叶绿素。 左图为反射光,呈红色,右图为直射光,成绿色。 其主要原理是由于叶绿素有两个不同的吸收峰。叶绿素吸收光的能力极强,如果把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光源与分光镜之间,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就出现了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叫吸收光谱。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区域有两

文档评论(0)

ld13567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