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论篇》新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礼论篇》新解 天地、君主、亲属和老师的合并始于汉代《荀子礼》一章。《礼论篇》云: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这里举出周代礼制的三本,首天地,次先祖,次君师。在自然方面,天地最尊重。所以,古代祭天地的礼,也是最尊重的。在家族方面,先祖最尊重。在国中,君、师最尊重。其理论根据是:没有天地,万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先祖,人类就无所出。(“类之本”,类是种族。)没有君、师,国家就不能治理。先祖是血缘关系,和君师不同。所以先祖也叫做亲。先有亲,然后才有人类,才有君、师。所以三本,先祖在君师前。 三本把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因为有君无师,单纯依靠权势,依靠政令和法律来强制人民,也治不成。就是说,没有师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养成才德兼备的各类人才,养成淳厚美善的社会风尚,单靠赏罚,单靠压制,就杀也不服,赏也不服。两不服则大乱起,而国家就治不了。所以荀子在《大略篇》又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废。”(法度包括礼制和法律)以上是荀子关于天地先祖君师三本的理论。也就是天地君亲师一语的由来。 从前农历除夕,家家先祭天地(古代只准天子祭天地),再祭祖宗。读书人家也祭孔夫子。我看农村住户把天地君亲师写在一个木牌位(没有依照“三本”的顺序,把君提在亲上,这是后世把君看做是天下至高无上的,做了修改,已失去荀子的本义。)供在案上,这就是礼三本的思想遗留的痕迹。其影响绵延到两千多年。 荀子作了三本礼制的简賅精辟的论证。但三本思想的由来很古。从祭天地说,人类社会开始形成,一方面,许多制作取法自然;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对于自然就充满了神秘迷信的思想。因此,很早就产生了祭天地“神化自然”的思想。各民族都是这样,把天地看成是最大的神。 荀子虽然首唱“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篇》)的戡天思想,即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荀子没有把天地看成神,只认为万物生长离不开自然。)但当时自然科学水平还很低,荀子本人对“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没做自然科学的专门探索。荀子的诗学(《毛诗》、《鲁诗》、《韩诗》等)、礼学(《仪礼》、《礼记》等)、易学(《易经》)、春秋学、《穀梁传》、《左传》等学,在汉代都有传人;就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很少有传人。(张衡最早在天文学方面有创造发明,柳宗元、刘禹锡在《天论》方面有创见。也可能受了荀子的一些影响。)而孔子“畏天命”,子思、孟子学派“天人相感”、“尽性知天”的神秘思想,到了汉代,发展为董仲舒、刘向言吉凶灾祥,言前知的儒巫合一的神怪之学。这一学派的余毒,两千年后还未扫尽。因此,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缓慢,生产发展缓慢。虽然天文历算、指南针、火药、机械、印刷、农田水利、医药各方面,早在世界前列,总的说发展缓慢,特别是近二百年。因此,祭天地的礼制,直到辛亥革命,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以后才废止。 其次,尊重先祖。这是在家对父母尽孝的思想。孝的思想起源很古。人类社会,起源于部族、氏族,发展为民族、为国家。从群婚发展为对偶婚,有父母,就有家。家是社会的起源,最原始的组织。有父母、有家,便有孝的思想。阶级消灭,家不消灭。孝的思想,也不消灭。封建三纲之孝消灭,父子母子之爱永不消灭。(康有为《大同书》说,私的根源由于家。去家,就能去国界,进大同。这是空想。人类再不能退到“群婚”。) 尊君的思想,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从部族、氏族首长,发展为各族拥戴之君。如尧、舜“揖让而治天下”,都是古代被人民敬爱之君长。(《尚书》说,尧死后“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阶级统治消灭,还有执行国家政令的首长(社会主义国家),其义是人民的公仆,其位是一国的首长,当然要被国人所尊重,除非不得人心的官僚。但不能再宣传封建忠君之思想来忠于人民所选之公仆了。 特别值得探索的是尊师的思想。把师的地位提高到和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这是荀子论证了历史的经验。是历史的见证。这种尊师的思想,远在阶级社会以前就产生了。 其一、最早的师和君是一人。不少古籍记载,教民“搆木为巢”的有巢氏,他是最早的建筑师。教民“钻燧取火”实行火食的燧人氏,他是最早的物理化学和烹饪师。画八卦、造书契、教民渔、猎、畜牧、充庖厨的伏羲氏(也作庖羲、伏庖古通用),他是最早的造字的文化师和渔、猎、畜牧师。教民作耒耜、务耕稼,尝百草、治百病的神农氏,他是最早的农学师和医药师。以上所举的古代帝王,都是发明创造家。都是先为师而后为君,都是合君师于一身(《韩非子·五蠹篇》精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 其二、古代开明的君,都不是“师心自用”,而是虚心学习拜老师。虚心请教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