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杭州西湖白莲社结社诗歌考论
随着唐宋文化的变迁,宋代学者和学者们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1)。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状态转型背景下, 佛教更进一步契合了士大夫们深层的心理需要, 而成为其重要的精神支柱(2)。而一部分接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官僚士大夫们, 面对这一社会趋势, 体现出无可奈何的心态(3), 也反映出这一社会风气的强大势头。
僧人结社修行的起源较早, 至唐代而极盛(4)。入宋以后, 结社建会的社会风气沿袭, 宋代两浙佛教的会社也十分普遍。在西方净土信仰迅速发展的同时, 宋代佛教结社呈现繁荣局面。这些结社名目繁多, 但都以称名念佛为基本活动内容, 以法社为主要组织形式。结社活动是佛教在世俗社会展开的重要方式, 也是佛教走向社会民间的重要途径。通过士大夫居士这一中间环节, 各类佛教结社把寺院僧侣、世俗社会上层以及普通民众结合在一起, 使其纷纷走上以称名念佛为主要特征的往生西方净土之路, 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出世间与世间的紧密联系(5)。
而宋代佛教结社中, 影响最大, 牵涉到当时大批政治家与文学家的, 是北宋杭州西湖白莲社。西湖白莲社的基本史实, 祝尚书《宋初西湖白莲社考论》整合有关文献和研究, 已经大体勾勒出基本的情况(6), 笔者在此基础上, 也尝试从城市文化与宗教社会学特别是信仰共同体的角度, 进行了一些进一步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的探索(7)。但是由于西湖白莲社入社诗文献的缺失, 此前包括从祝尚书到笔者的研究在内的研究文献, 均未能对于西湖白莲社的诗歌创作具体情况加以研究, 特别是其内容与艺术特征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一直阙如。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介绍了韩国所藏《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残本, 此残本保留有90人入社诗歌, 十分珍贵(8)。本文即依据金程宇校录的《相国向公诸贤入社诗》, 同时广泛征引和稽考相关文献, 对于结社诗歌的文学与文化多元内涵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和研究。
一、 重述“远将云水约,来诱宦名身”
在《圆宗文类》中, 保存有丁谓撰《西湖结社诗序》, 其中谈到:
师励志学佛, 而余力于好事。尝谓庐山东林, 由远公莲社而著称。我今居是山, 学是道, 不力慕于前贤, 是无勇也。繇是贻诗京师, 以招卿大夫。自是, 贵有位者闻师之请, 愿入者十八九。故三公四辅, 宥密禁林, 西垣之辞人, 东观之史官, 洎台省素有称望之士, 咸寄诗以为结社之盟文。自相国向公而降, 凡得若干篇, 悉置意空寂, 投迹无何。虽轩冕其身, 而林泉其心。噫, 作诗者其有意乎。观其辞, 皆若绩画乎绝致, 飞动手高情。往心东南, 如将傲富贵, 趣遗逸, 朝夕思慕, 飘飘然不知何许之为东林也, 孰氏之为远公也, 宗雷之辈果何人也。远公之道, 常师之知, 宗雷之迹, 群公悦之, 西湖之胜, 天下尚之, 则是结社之名, 亦千载之美谈也。(9)
丁谓介绍省常“贻诗京师, 以招卿大夫”。以诗歌为媒介进行宗教结社, 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方式。省常贻士大夫之诗, 已经不可考见, 推测除了佛教教义之外, 应该有希望贻诗对象能够在世俗社会中获得精神超越的观念与内容, 即丁谓序中所谓“轩冕其身, 而林泉其心”。应该说省常的这一新型的以诗歌寄赠来宣传和力促士大夫进行宗教结社的方式, 因为更为契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好尚与精神追求, 因此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序中称“贵有位者闻师之请, 愿入者十八九。”联系实际入社者达百余人之众, 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一点在结社诗歌中也得到相当反映。在诗集中居于首位的向敏中的诗歌中就有“远将云水约, 来诱宦名身。”而以云水之约, 来诱宦名之身, 也反映了众多北宋高官纷纷入社吟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即积极入世的士大夫, 内心深处对于精神自由的无限向往。宋湜诗歌中有“善诱世人同结社, ……我有挂冠前约在, 此生应得似遗民”与向敏中表达是同样一种情怀。而裴庄的入社诗歌中开篇两句就是“白莲社结浙江皋, 社主诗来诱我曹”, 李韶入社诗歌开篇两句为“珍重吾师宗净行, 诱为莲社悟空人”, 张庶凝入社诗开篇两句同样写道“高僧诱我欲归真, 预结莲花社里人”, 而艾仲儒的入社诗歌中也有“召我欲为高尚侣, 愧君不是利名身”, 等均反映了这一情况。而康戬的诗句“结缘传宝偈, 召士寄清吟”有自注“特贻嘉什见召, 故有是句”更为明确反映了这一情况。高僧以诗歌为媒介以招卿大夫, 而响应者也以诗歌为媒介, 结为宗教社团, 这一新颖的方式, 无论是就宗教史还是文学史而言, 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序中丁谓也介绍了“寄诗以为结社之盟文”, “凡得若干篇”而形成西湖结社诗集的基本情况。而丁谓自己的入社诗则这样写道:
已悟何需傍水云, 未休终是利名身。会当兰若亲禅客, 且向蓬山号史臣。开卷每寻庄子马, 援毫宁待仲尼麟。伊予冷笑陶彭泽, 却作莲社外人。 (引者按:此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