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六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VIP

山东省潍坊市六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出:“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 不止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径”作为生活居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径” 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径”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运《游南亭诗》)、“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 (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与“发池”相对,“曲池” 与“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兰”与“径”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径”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径”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表1六朝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新 语汇 数 语汇 次 数 汇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形态、 情态 曲径 1 斜径 1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1 幽人径 l 植物 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1 萝径 1 时间、 气候 朝径 1 昔径 1 云径 1 其他 三径 8 蹊径 6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径 1 行径 2 酒径 异径 1 涂径 1 表2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形态、 情态 曲径 5 斜径 4 仄径 2 狭径 1 微径 13 蛇径 1 野径 36 荒径 16 幽径 56 逸径 1 闲径 1 香径 31 植物 搭配 竹径 60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 樵径 16 兰径 15 萝径 14 李径 10 药径 6 菊径 2 芳径 9 芝径 1 时间、 气候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1 雨径 3 其他 三径 93 元亮 径 1 岩径 6 迷径 5 虚斋 径 1 虎溪 径 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山’‘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径”由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为了一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那样,“竹径” 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径”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径”的意象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竹径”“兰径”“松径”和“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径”便由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和“竹径”,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歧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 荆棘塞门,舍中三径不出,唯羊仲、求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三径’一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 《哭故人》)用“三径断”慨叹敌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 《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用“蒋生径”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

文档评论(0)

158****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