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无公害的生成与传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无公害的生成与传承 “施公”是上海的一位受欢迎的神。他的信仰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苏州、嘉兴等地。宋元以来,施相公逐渐成为最受上海城乡居民尊崇的民间“显神”之一,其祠祀之广泛,香火之旺盛,皆表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几可与城隍、关帝、观音等相埒。尤值得关注的是,滋生于上海本土草根之中,极具上海地方特色的施相公信仰,直至今日仍绵延不绝,故考察其缘起、传承与演变,实可藉以窥见上海民俗文化的某些特点。并且,中国民间俗神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信仰成分的多元性和演进过程的多变性,在施相公信仰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因此,早在明清时代,施相公即身处重重迷雾之中,有关其来历、职掌等,世人皆不甚了了。本文依据上海的地方文献和今人的实地调查,对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的来龙去脉作一番梳理和阐述。 一 蛇崇拜的历史范围 有关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的记载,最早见诸宋代文献。南宋洪迈记述: 钱仰之林宗,寓居于华亭之北庵浄居院,为人颇耿耿。一日,有蛇百数出室宇间,屏帐之内亦蜿蜒纠结,甚至甑釡蒸炊中亦然。钱不以为异,但命仆驱逐之。因步至僧堂,见有新置神像一躯,乃俗所事施菩萨者,其前正塑一蛇。时邑人敬奉此妖,至不敢斥其姓,迨左畔方字亦谨避焉。院僧欲乘势立祠,诱民祷供,以牟利入。钱悟家怪所起,立取斧椎破,掷于水中。是夜,僧挈囊而遁,钱氏自此宁居。北庵日以萧条,几无人迹,惟钱子孙犹处之。施之为厉久矣,此岁稍息。[2,5,12,21,28,34,38,42] 由于笔者未查得更早的史料,探讨施相公信仰的起源只能由此开始。洪迈所说的“施菩萨”即为民间习称的“施相公”,[3,6,13,22,29,35,39,43]而在其记载中尤值得关注的是以下一些重要信息:其一,此位俗神与蛇有密切的关联,俨然为“蛇妖”的化身或统辖蛇类的神灵。其二,上海民间对此神的信仰由来已久,人们对其虔诚奉祀,无比敬畏。其三,当时民间已有为此神塑造神像,置于庙堂中供奉的举动,并有人拟建立专祠以行祭祀。其四,洪迈提及此神时仅称其为“施”姓,尚未将其与某位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相联系。根据这条最为“原始”的史料,不难看出,施相公信仰当起源于上海地区的蛇崇拜。 说施相公信仰源于原始的蛇崇拜是有充分理由的。远古时代的上海地区,属湖沼密布,遍长水生植物的低湿之地,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动物。在与蛇相伴的漫长岁月中,蛇与人类的生活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出没无常的蛇类既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同时,作为鼠类的天敌,蛇对田鼠的大量捕食,也维持了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稻作农业的生产。正是在这种既畏惧又敬重的心理作用下,久而久之,蛇便成为上海先民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马桥文化”时代,其印纹陶上精巧细致,极具地方特色的几何形图案,即被不少学者认为与时人的蛇图腾崇拜有关,诸如云雷纹、回纹、曲折纹、叶脉纹、三角形纹、圈点纹等,皆为“蛇状和蛇的斑纹的模拟和演变”。[1,4,11,20,27,33,37,41]马桥文化时代的上海先民属古越族的一支当无疑问,而古越族与蛇的密切关系,在文献记载中也可找到不少例证。《说文解字》在解释“蛮”字时称:“蛮,南蛮,蛇种。”(古代泛指南方诸族为“南蛮”,故应包括古越族在内)同书在解释“闽”字时又称:“闽,東南越,蛇种。”《开元录》也明确记载:“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2,5,12,21,28,34,38,42]古人认为东南地区的各支古越族皆属蛇的后裔,正是古越族曾盛行蛇崇拜的明证。又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3,6,13,22,29,35,39,43]显然,春秋时期,人们仍以蛇作为越人的象征和标志。《淮南子·原道训》记南方之民“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汉书·地理志》记越地之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等,也均可视为古越族以蛇为崇拜对象的例证。且不论蛇对于古越人而言,究竟是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还是原始动物崇拜的对象,[7,14,23,30,36,40,44]蛇崇拜在上海地区渊源久远、长期流行,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原始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物、自然现象和动植物,转化为民间信仰在后世长期传承时,大凡会经历一个“人神化”的过程,于是,原先的崇拜物被神化为具有人物形像的神灵,其中不少被附会于某些历史人物,与此同时,还被赋予一系列的社会属性和人事职掌。关于蛇类,东晋干宝的一则志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士人陈甲,本下邳人,晋元帝时,寓居华亭。猎于东野大薮,歘见大蛇,长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黄五色,卧冈下。陈即射杀之,不敢说。三年,与乡人共猎,至故见蛇处。语同行云:“昔在此杀大蛇”。其夜,梦见一人,乌衣黑帻,来至其家,问曰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