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陆一个新的地质块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夏古陆一个新的地质块体 中新世是一个有争议的地质遗迹。自从Grabau(1924)提出“华夏古陆”的认识以来,它经历了多次肯定与否定的反复论证过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一大批早元古代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在浙南—闽北及其周边地区的获得,“华夏古陆”又被重新提出。但是,由于上述古元古代的岩石仅限于浙南—闽北一带,而其它一些古老年龄数据又都是从碎屑锆石或继承锆石中获得,因此,对于华夏地块是否普遍存在古老结晶基底,或者说“华夏古陆”究竟有多大仍有不同认识(李献华等,1991,1998;Chen et al., 1998;邓平等,2002,于津海等,2002,2005;胡受奚等, 2006;舒良树,2006)。另一方面,大量显生宙花岗岩的Nd同位素资料显示,华夏地块的深部普遍存在一个具有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的陆壳组分(沈渭洲等,1993, 1999,2003;Chen et al., 1998;于津海等,2006a)。因此,如何解释这些Nd同位素和年代学资料也是正确认识华夏地块形成和演化的关键。目前,人们习惯于使用“华夏地块”(Cathaysia Block)来描述扬子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以南的华南大陆,可能还包括部分“沉入”东海和南海的陆块。在此,地块(block)更多的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地质含义和时间的概念,即并非对应于“古陆”。多见于外文文献中的Cathaysia或Cathaysia block已与Grabau(1924)最初的定义相差甚远。 1 中国—地质概况 华夏地块属于华南地块的一部分,位于扬子克拉通的东南侧,呈北东向展布。两个地块的分界线在东北部较为清楚(以江绍断裂为界),而在中部和西南部则不太清楚。通常以板溪群,冷家溪群或双桥山群等元古代地层出露的“江南造山带”的南缘为界。近年来,对扬子地块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是大量新的年代学资料的发表使人们对于扬子地块的性质及其演化有了新的认识。其主要成果在于:(1)扬子地块存在非常古老的地质体,在北部崆岭地区出露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和混合岩形成于2.90~2.95 Ga(Qiu et al., 2000;Zhang et al., 2006;Zheng et al., 2006);对几个地点煌斑岩中捕虏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揭示了扬子地块深部可能普遍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Zheng et al., 2006);扬子地块同样发育古元古代(1.9~2.0 Ga)的岩浆活动(Zhang et al., 2006;Zheng et al., 2006)。这些数据说明华南的扬子地块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2)在扬子地块的周边(特别是“江南造山带)发育大量新元古代具有弧特征的基性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活动(Li X H et al., 1999, 2003; Zhou et al., 2002a, 2002b; Li Z X et al., 2003; Zheng et al., 2004; Wang et al., 2006; Wu et al., 2006);它们主要形成于820~830 Ma,而扬子北缘的则以720~770 Ma为主 (Zheng et al., 2004)。说明在新元古代围绕扬子克拉通发生的是以大洋俯冲和弧-陆碰撞为特征的地壳增生。 在华夏地块出露的地质体主要是各个时代变质或没有变质的沉积岩和以中生代花岗岩为主的岩浆岩。除了在浙南、闽北地区有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变质火成岩出露外(甘晓春等,1993,1995;李献华等,1998;Li W X et al., 2005),华夏地块的火成岩主要是在加里东以后形成的,而地层大多形成于中元古代以后。根据已有的年代学资料以及构造变形和变质岩组合,邓平等(2002)曾将华夏地块的结晶基底划分出浙东南—闽西北、赣中—赣南和云开大山三个地区。但是,作者认为有些Sm-Nd等时线年龄的可信度较低,因为它们的147Sm/144Nd比值变化很小(0.05),而另一些等时线的样品显然没有满足同源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仅根据一颗或几颗锆石的蒸发法年龄(即使是稀释法的207Pb/206Pb年龄)来确定地层时代也是不准确的。根据近年来发表的锆石U-Pb年龄和以往可信的年代学资料,作者将华夏地块分成两个区: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地区。武夷山区包括浙西南、闽西和赣东。 2 现代研究数据 2.1 中元古代地层的形成 武夷山区可靠的锆石U-Pb年代学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胡雄健(1994)和甘晓春等(1993,1995)用单颗粒锆石稀释法在浙南和闽北获得了一批古元古代年龄,其中包括下际花岗岩1 975 ± 80 Ma,里庄花岗岩1 870 ± 36 Ma,田后花岗闪长岩1 832 ± 80 Ma,三枝树混合岩1 863 ± 44 Ma,淡竹岩体1 878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