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师培与扬学学派刘师培与焦循刘师培与扬州学派间关系的个案分析
近年来,扬州学派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然而,刘士培和扬州学派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有人认为它是扬州学派的殿堂军,或它不属于扬州学派。这是研究刘师培和扬州学派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刘师培对焦循学术的征引、总结、分析和宣传,试图从一侧面对此作出回答。
一、 从焦循之文看焦循
刘师培治学,论从史出,言必有据。表现于著述中,就是对前人之说广加征引。对焦循之书,也同样如此。
细阅《左?外集》卷十八中刘师培所写的人物传记,只要述及乡贤,几乎必引焦循之文。试举三例,以概其余:
1 梁忠孙不忠说
“字饮光,号谷庵。扬州江都人,族居北湖之梁家巷。明湖中巨姓,惟孙、梁最显。以上据《北湖小志》。又《北湖小志》云:湖中望族,孙某与梁饮光同为县令,后梁死难,孙迎降。迄今里人有梁忠孙不忠之谣,惟孙某失其名。”
前段所谓“据《北湖小志》”,乃引自卷3“忠臣染饮光传第三”;后段引文出于卷5“书轶闻第六”。而“梁于诶传”中述其少工于诗、立耆旧祠、所遗文字及游览滇南五事,也均引《北湖小志》、《雕菰集》而成。
2 《夏,焦循》小序
“荃工于诗,所著书甚多,有《读史小识》二卷,《竹隐居随笔》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五卷,《梅花诗》一卷,《论语诗》一卷,诗余五卷,《刘随州诗评》一卷,《家乘》若干卷。邑人陈素村藏之,以授焦理堂,故焦氏得见全书。”
范荃所著书目,《北湖小志》卷3“范石湖传第七”记述更详,刘师培述为“诗余五卷”,而焦循原文为:“其诗余有《春雨词》一卷;《秋吟》一卷;《秋花杂咏》一卷;《柳塘寤语》一卷;《范石湖词》一卷。”“邑人陈素村”等文,详见《雕菰集》卷十六“石湖遗书序”之中。
3 《隋书经籍志》的文献记载
“自号坦庵。……里人范荃叙其文。焦循曰:石麒,盖隐于词曲者,其推论经史,探论道德,岂屯田、梦窗之流?论者以为知言。”
所引出自焦循《北湖小志》卷3“徐坦庵传第九”。
当然,上述引文,时有异于原文者,如1例中多“扬州”二字,3例中变焦文“推原经史”为“推论经史”等等。但绝大多数引文尽同原文,且一一注明出处,极便比观。
上举三例均属直接引文一类。此外,还有称道焦循之论而间接征引者,如:
《左?外集》卷十三:“论近代文学之变迁”:“昔阳湖孙氏分著述与考据为二,以考订经史者为考据,抒写性灵者为著作,立说虽疏,已为焦理堂所驳,然以考据之作与抒写性灵者不同则固不易之确论。”
在征引中,刘师培并不盲从。如《左?外集》卷十八“蔡廷治传”:“焦循谓其说出于《老》、《庄》,非儒家宜言。”从其所说,而在“释彖辞”一文中以为:“朱子以彖为断,当为近是。焦循训为?,非也。”
二、 从焦循《易》书的“本有其字”看焦循之学术源流
首先,对焦循治《易》的代表著述,刘师培作了简要的评说。
《南北学派不同论》:“所著《周易通释》,摄刺卦爻之文,以字类相属,以六书九数之义,复作《易图略》、《易话》。惟《易章句》体例仿虞注,无甚精义,发明大义,条理深密,虽立说间邻穿凿,然时出新说,秩然可观。”
这当中,《周易通释》之说不确。该书初名为《易释》,《雕菰楼经学丛书·易释八卷序》:“余既成《易释》八卷,遂病。”后改名为《易通释》,但无《周易通释》之说。
其次,对焦循易学的假借之法进行了全面的归纳。
《小学发微补》:“吾观焦理堂先生《易话》论《易经》假借之例最详。而先生复作《易通释》,谓古者命名辨物,近其声即通其义,如豹、筤为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筤为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筤为豹:羊、祥为同声,兑有吉义,则借羊为祥,大壮失道不吉,则借祥为羊;借狗为拘,拘、狗皆句声;借硕为闗,以硕闗皆石声;借蚌为邦,蚌、邦皆羊声也;借鲋为附,鲋、附皆付声也。反复辨论,得义数十条。……无不以声义之通为字形之借。而西人拉克伯里著《支那太古文明》,论以《易》卦为古文,于一字之中,包含众多之义,又解释离卦之文,谓古文雕作离,…以证《周易》为古文之字典,其说与焦氏合。”
在今天看来,与王念孙之说一致,焦循所谓的假借,实指“本有其字”的通假,这在《易通释》全书特别是卷十中论说尤详。值得一提的是,刘师培用拉克伯里之说,以证焦循见解之不孤,颇有新意。而“其说与焦氏合”,是说拉克伯里以“《周易》为古文之字典”,而焦循在《雕菰集》卷十中以为:“《周易》之辞,多以同声为假借,为后儒训诂之祖。”
第三,对所见焦循未刊之书作了总结。从《左?外集》卷二十中可见其端倪:
其一,“跋焦理堂家训”:“案:理堂先生名循,扬州江都人,著书数十种,多刊入《皇清经解》及《雕菰楼丛书》中,惟《理堂学训》二卷未有刻本,仅有传钞之帙。立言平实,多多近于宋儒语录,然论学数则,精语甚多,与先生所著《论语通释》及《述难》说、《格物解》诸篇互相发明,所谓言为世则者也。
其二,“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