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e-mail: 目的要求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的思路,学习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开放论述的方法。 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别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简洁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要点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规律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学问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日益严峻和外表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如今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看法。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常常进行战斗。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毁灭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缘由,提出对敌斗争应当留意的问题,借以批判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参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可怕武将拥兵独立,反对中央,因此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峻减弱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国防力气。赵宋统治者想尽方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抵抗,对外则妥协让步、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让步,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害。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方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临时的安静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气;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象。六国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假如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怀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谈论透辟的。 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着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举。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此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与考试,他推托有病,不愿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理想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谈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见。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需“审势”、“定所尚”。他主见“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擅长总结历史的阅历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

文档评论(0)

182****1810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黄岛区原物通达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70211MA3EBUTCX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