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权衡度量实验考》成书考
知识从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
1.《权衡度量实验考》及其著者
笔者所见《权衡度量实验考》全文约5000字,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函一册,共84页,封面签题“权衡度量实验考”,内页题签“上虞罗氏刊”。原刻本首页题“光绪甲午正月,长沙节属开雕”,由王先谦作序。罗氏刊本现存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卷首有罗振玉作序。王先谦在序中说评价吴大澂的工作:
“今尚书精意累核得古玉与周尺相准者,至数十器之多,旁推交通,冥合神契为自来考据加家所未到,其论黄钟尺寸,实有可徵。视朱李二子虚造子亦班之辞〔词〕,相去何啻于天壤。先谦于律数无所通晓,承命作序,推论其缘起。且谓本朝实事求是之学,旷隆往代。而天地之秘,声音之元〔源〕,将有大显于二千年后者。先谦侧身其间,益得读所未见,为可幸也。”
罗振玉在序中也称赞此书“据传世古器物,以考订前籍,此学实至中丞而中兴,所造乃愈精也。”
2.成书时间
按《权衡度量实验考》初刻本首页所提“光绪甲午正月,长沙节属开雕”,此书应完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前,笔者查《愙斋自订年谱》、顾廷龙著《吴愙斋先生年谱》和相关文献,对其成书时间有如下考证:
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大澂获得西安友人杨实斋所赠玉律管,“己丑十一月冬至前七日,西安友人杨实斋寄‘古玉律琯’。”
根据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和顾廷龙《吴愙斋年谱》中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二十六日,吴大澂到衡山书院看望朋友王闿运,二人谈论圭璧、剡圭、璧羡等古玉器物。“〔三月〕二十六日,至衡山书院,访山长王闿运”[3],“将夕,愙帅来,云‘廿年知名,又何太晚’。说圭璧,大有创造。说剡圭,与余说暗合。剡即火焰,非削之也。又说‘璧羡’,亦余所为照,采之人笺。”[4]。笔者认为,此时吴大澂在与王闿运的讨论过程中,已经有了对古代圭璧进行实际测量的初步想法。
同年十月初七,吴大澂已经完成了《权衡度量实验考》中的《黄钟律琯考》三篇,时王先谦向吴大澂索要《权衡度量实验考》一阅,《吴愙斋年谱》中记载此事:“王先谦索阅先生所著《权衡度量实验考》,函属本善检版寄湘。”,吴大澂在给侄子吴本善的家书中也提到此事,“叔有自撰《黄钟律琯考》三篇,板存义庄〔约八九块〕,佛常济未曾带来,板心写《权衡度量实验考》。王益吾索观,并印本益招不着。今冬事闲,拟将《权衡度量实验考》续纂成之,此前人所未道,必传世之书也。〔与侄本山书,十月初十日〕”[5],说明光绪十九年之时,吴大澂已经写完《黄钟律琯考》并已經完成雕版,此时决定继续撰写《权衡度量实验考》,并于光绪二十年,此时应完成度、权两篇,量尚未完成,光绪二十年正月,请王先谦作序。光绪二十年四月,王闿运为此书作序:“〔光绪二十年正月〕王先谦为先生序《权衡度量实验考》”;“〔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一,王闿运为先生序度量权衡实验考”[6]。
3.《权衡度量实验考》的成书背景
3.1清末之前中国传统度量衡题材
宋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度量衡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律书之重,例如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中,详细记述了所载器物的容量、尺寸合出土地点等。宋代学者丁度曾用大泉、错刀、货布、货泉相互参校来考求铜解尺。宋蔡元定《律吕新书》依备数、审都、嘉量、权衡次序介绍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
及至明代,朱载堉著《律学新说》中对明代的尺度、量器均有记载,其所著的《律吕精义·内篇》中对度量衡也有大量篇幅的记载,朱载堉还对历代尺度做了考证,并精确的校准了明代的各种日常用尺。除了律与尺以外,朱载堉还对周秦直至唐宋的斛法进行了考证和表达。
及至清初,康熙主编的《律吕正义》及乾隆御订的《律吕正义后编》,根本沿袭了明代的度量衡制度,逐步形成了清代的度量衡制度。
除以上律书以外,历代律书、史书中的食货志、《淮南子》、《说苑》、南宋《演繁露》、《玉海》、《续古今考》、元代《文献通考·乐考六》,《小尔雅》等都对度量衡有记述。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度量衡的诗词,如白居易《中和节谢赐尺诗状》、刘禹锡《平权横赋》、张九龄《谢赐尺诗状》等,此处不一一赘述。
从上述来看,我国古代度量衡史料分布零散,多著录于乐律学、史书中,表达了中国传统度量衡“律度不分”的特点。丘光明等曾评价:“中国古代度量衡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故历代文献中没有系统专题的记述,不过随乐律、历算以及食货、考工之学并存”[7]。
3.2西方计量的引入
明末清初,传教士进入中国,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是的清代中国计量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特点,开始向近代计量转化。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引入了角度的概念,此外,时间也开始由昼夜百分刻划分变为九十六刻制。而温度计、湿度计的引入,扩大了计量的范围。清末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西方计量及近现代科学知识、度量衡制度的传入,给中国传统礼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