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岭北坡森林主要类型及生态分布特点
秦岭北坡以北约1300米以下的山坡和低山带,地势较低,相对起伏较小。它由一些二级岭脊组成,顶部是锯齿状的。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增高,年均温西部约13℃,东段13.3℃左右。西部由于冷气流的影响,造成冷锋雨,因而降水自西向东递减,西部年降雨量约700mm,东部600mm左右。土壤为褐色土。
人类活动使这里的原始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空间都经过反复垦殖。这样以来,一方面气候趋于旱化,另一方面水土强烈流失,不但土壤变得贫瘠干旱,甚至形成基岩裸露的石质坡面。目前植被类型极其繁杂,有栎(Quercus)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以及大面积的次生灌丛和草甸,部分空间是农田。植被的组成多系阳性中生和旱中生植物,种间竞争很激烈,植被演替速度较快。有的研究者认为,侧柏林是秦岭北坡基部的自然地带性植被,这种观点在一些林学工作者中,近些年来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拥护。本文叙述了这里森林的主要类型、结构及生态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古植物研究资料,结合主要林木生态特性和演替趋向,论述了秦岭北坡森林的基带。
侧柏—森林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秦岭北坡1300m以下地带,现阶段主要是栎林和侧柏林,其它林木面积很少。
普遍分布于海拨500—1300m,多是面积不大的片段。自然生长的侧柏林,常分布在向阳、瘠薄、岩石裸露的陡坡地段。该林所在地的土壤,大多系石灰岩或黄土母质上发育的褐色土,偏碱性,有碳酸钙反应。
侧柏林因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土层稍厚、水分条件较好、地形起伏不大的缓坡,侧柏生长良好,主杆明显端直;树冠整齐,分布也比较均匀;在陡坡上,由于往往是沙质或岩石裸露和坚硬的黄土母质,侧柏生长较差,树冠疏散,生长缓慢,干矮多叉枝;在石质峭壁上,侧柏从岩石的裂隙中长出,植株常呈灌木状。目前多为幼林,中令林较少,在严酷生境下,也可见到矮型的老林。由于这些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侧柏林,它们主要是:
1.侧柏—狼牙刺(Sophora Viciijolia)—大披针苔(Caarex Lanceolata)林;
2.侧柏—杭子稍(Campylotropis maacrocarpa)—大披针苔林;
3.侧柏—孩兜拳头(Grewia biloba var.parviflora)—大披针苔林;
4.侧柏—大披针苔林;
5.侧柏—短柄草(Brachypodium sylraticum)+大披针苔林;
6.侧柏—野青茅(Deyeuxia sylvatica)+大披针苔林。
上述各类型的分布特征见表1。
从对该地侧柏林的观察和分析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1.郁闭度较大的中令林更新苗少,生长较弱:幼林中更新苗多,生长正常。由于秦岭北坡除局部地区存在中令林外,一般都是幼林,因而总的趋向是自然更新较好,这可能与侧柏属性喜阳,不耐阴蔽有关。
2.秦岭北坡不同地区侧柏林,表现优势种相同性大,次要成分相异性大(表2)
上述事实不只限于太白山和终南山地区,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现象。由于秦岭北坡侧柏林优势种相同的百分数很高,因此形成该地区侧柏林的类型不多,而各类型的分布比较广泛。
该地带栎林主要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
1.拴皮栎林:由于栓皮栎是一喜温树种,因而栓皮栎林广泛分布于秦岭北坡海拔500-1600m。不同地区分布的上下限往往相差很远,按理东部地区比西部温暖,上限应该自西向东偏高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南五台是1200m左右,而光头山达1600m以上,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不同地区具体地形条件为转移,往往在一些切割较深的河谷中,栓皮栎林沿着沟坡向上伸展较高。下限决定于人为破坏的程度,目前大部分地区多在800m左右,但在光头山地区500—700m尚保留着一些面积不大的林片(图1)。
由于该地带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差异,栓皮栎林的类型也表现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
(1)栓皮栎—黄护(Cotinus coggyria)—大披针苔林;
(2)栓皮栎—黄护—野青茅+大披针苔林;
(3)栓皮栎—榛子—野青茅+大披针苔林;
(4)栓皮栎—短梗胡枝子(Lespedeza ciyrtobotrya)+大披针苔林;
(5)栓皮栎—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大披针苔林;
(6)栓皮栎—杭子稍—大披针苔林;
(7)栓皮栎—胡颓子(Elaeagnus umbellata)+美丽胡子枝(Lespedeza formosa)—牛尾蒿(Artemisia subigitata)+大油芒林;
(8)栓皮栎—黄檀(Dalbergia hupeana)—大披针苔林;上述各类型的分布特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