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伤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策略概述1.目标导向凝血功能或TEG监测6.1目标导向凝血功能或TEG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伤口凝血状况的方法,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容量情况,帮助判断是否需要及时补给凝血因子。2.凝血功能或TEG监测6.2FFP输入血浆保持PT或APTT
6.1目标导向 凝血功能或TEG监测 6.2 FFP 输注血浆保持PT或APTT1.5倍 6.3纤维蛋白原 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应给予补充,维持在1.5~2.0g/L。 初次输注纤维蛋白原 3~4 g 或冷沉淀 50 mg/kg(15-20U) 6.进一步复苏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策略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多重因素影响 全球每年约有10%的死亡源于创伤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车祸猛于虎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的危害 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 万左右,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800万。 2008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万。 中青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出血占死亡的40%。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国内外聚焦热点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概念(postinjury coagulopathy) 严重创伤(或大手术)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 表现:死亡三角(三联征 ) 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 低体温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概念(postinjury coagulopathy)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凝血病是在伤员入院接受大量液体复苏后才发生,并将其归因于凝血因子的丢失、消耗和稀释,以及由酸中毒和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事实上,凝血病在创伤的极早期、接受大量液体治疗之前就可以发生,并且和预后密切相关。约25%创伤患者入院初已发生凝血病。ISS≥45的患者60%在一小时内发生。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概念(postinjury coagulopathy) 严重创伤 大量出血 凝血酶原时间(PT)18s、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60s、 凝血酶时间(TT)15s (INR>1.5) 刘大为,邱海波. 重症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8-290.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 Macleod JB,et al.early coagulopathy predicts mortality intrauma. J Trauma ,2003,55(1):39-44.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Macleod JB,et al.early coagulopathy predicts mortality intrauma. J Trauma ,2003,55(1):39-44.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休克 血液稀释 酸中毒 低体温 炎症反应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创伤性休克凝血障碍的机制 主要是由于消耗所致。血液中的凝血成分包括PLT、纤维蛋白原(Fib)及其他凝血因子伴随失血的丢失和凝血激活造成的消耗而减少 其次是稀释,即休克复苏过程中大量输入液体和浓缩红细胞(RBC)造成凝血因子稀释性减低 此外是体温降低、酸中毒、低钙、贫血等 纤溶亢进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不利于形成稳固的血块和止血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低体温对PC的影响 低体温原因:环境的暴露 骨胳肌产热减少 输入低温液体 影响:T34 ℃ 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功能抑制 T32 ℃ 死亡率明显增加 体温每降低1℃凝血因子活性下降10%, 体温低于33℃时凝血因子的活性将下降>50% 体温低于34℃时PLT的功能也显著减低。 本文档共43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2点13分 PC实验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会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VIP
- 名医扁鹊介绍成就宣讲PPT课件.pptx VIP
- 电池管理系统整体设计(共30张PPT).pptx VIP
- 光伏工程安装进度计划表.docx VIP
- 成都七中初中九年级下期英语半期考试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电力电子技术论文500W逆变器.docx VIP
- 技术监督实施细则.pdf VIP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pdf VIP
-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第一版)》教学课件.pptx
- Q∕GDW 11262-2014 电力电缆及通道检修规程.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