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天道观.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天道观 中国古代的宗教命运观念和自然道德观是在春秋时期末之前形成的。其中宗教天命观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信仰性质, 并且与大的部落集团特别是王朝的出现有关, 其在周代已经建立起几乎全部的核心内容;自然天道观的产生则有着明显的知识特征, 这就是占星术或天文学, 其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形成了作为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内容。这样两种观念的发展有着相对独立的背景及其线索。 一、 《商咏玄武》:命 “天命”观念应当与大的部落集团特别是王朝的建立有关。社会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政治的统一与思维的提升在此时形成了契合。“天命”成为某种政治合理性的护符。因此, “天命”观念实际上应当是虞夏时期伴随着大的部落集团特别是王朝出现的产物。不过, 由于记载和保留的种种原因, 虞夏时期“天命”观的资料十分有限, 但还是能够揆集一些, 这包括:“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 汝能庸命, 巽朕位?” (《尚书·尧典》) “徯志以昭受上帝, 天其申命用休。” (《尚书·皋陶谟》) “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甘誓》) “非惟小子, 敢行称乱, 蠢兹有苗, 用天之罚。” (《墨子·兼爱下》引《禹誓》) 当然, 即便是这些资料仍可能多有后人的伪窜。 因此这里主要考察殷商时期的“天命”观念。通常来说, 考察殷商时期的“天命”观念主要使用《尚书》和《诗经》中的材料。其中《尚书》中的资料有:“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 天命殛之。” (《汤誓》) “尔尚辅予一人, 致天之罚, 予其大赉汝。” (《汤誓》)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 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蘗,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绍复先王之大业, 厎绥四方。” (《盘庚上》) “无戏怠, 懋建大命。” (《盘庚下》) “朕及笃敬, 恭承民命, 用永地于新邑。” (《盘庚下》) “民有不若德, 不听罪;天旣孚命正厥德, 乃曰其如台。” (《高宗肜日》) “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西伯戡黎》) “呜呼!乃罪多参在上, 乃能责命于天!” (《西伯戡黎》) 这其中《盘庚下》的“恭承民命”中的“民命”亦指天命。需要说明的是, 出于“安全”的考虑, 这里仅使用今文《尚书》中的材料。《诗经》中的资料有:“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商之先后, 受命不殆, 在武丁孙子。”“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 百禄是何。” (以上均见《商颂·玄鸟》) “帝命不违, 至于汤齐。汤降不迟, 圣敬日跻。昭假迟迟,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商颂·长发》) “天命多辟, 设都于禹之绩。”“天命降监, 下民有严。” (均见《商颂·殷武》) 商代的上述文献资料总体来说应当是比较可靠的, 但由于这些资料诉诸文字的时间有些滞后, 所以不排除一些观念会有后人的增益。 比较而言, 卜辞的可靠性无需怀疑, 因此可以借助于卜辞来考察殷人的“天命”观念。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殷人这里, “天命”观念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里先简略考察一下卜辞中与天命观念有关的“命”这一语词。我们知道, 与天命观念有关的“命”这一语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广泛出现了。甲骨文中“命”与“令”二字同形, 且卜辞与金文中, 命通常作令, 如“王受天有大令。” (《大盂鼎》) 按傅斯年的看法, 命脱于令。自古至今, 关于“命”这一语词的初始涵义主要有以下的解释。按《尔雅·释诂》:“命, 告也。”又按许慎《说文解字》:“命, 使也。从口, 从令。”商承祚说:“此象人跽于蓬帐之下, 有听命之意。” (《甲骨文字研究下编》) 马叙伦说:“古文命令为一字。伦按:使也当作发号也。从口, 令声。皆本作从口令。”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三》) 此外, 郭沫若以为“命”有“赐”意, 他说:“命令字含锡 (赐) 予者于典籍中罕见, 余曾以叩诸唐兰, 比得来书云:‘王令确是赐意。《易·师卦》云:王三锡命。锡命义略相等, 旧解多误。书序: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命禾即赐禾也。……’今案命禾一例至确, 即‘旅天子之命’亦嘉天子之赐也。又《中庸》‘天命之谓性’, 天命犹言天赋, 亦锡予意。” (《金文丛考·康鼎》)1以上大致是有关“命”这一语词原始或基本涵义的主要理解, 这包括有令、告、使、赐等涵义。 当然, 除“命”这一语词以外, 作为宗教或哲学的“天命”观念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语词。据陈梦家的研究, 殷墟卜辞中存在一些可能与“天命”观念有着重要关联的语词, 这包括: (1) “令”。这一语词具有命令、赐予这样一些重要涵义。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前》1.50.1) “今二月帝不令雨。” (《铁》123.1) (2) “降”。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