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初敦煌佛道融合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道融合考述 在敦煌文献中,有一本关于佛教与道教正义融合的文件,即s.6147的佛教与道教理论草案(草案)。该文书不见于传世文献, 因而十分值得注意。可惜该文书前后均残, 在仅存内容的下端文字亦有不少缺失, 无法窥其全貌。从书写情况看, 文书字体端正整齐, 和盛唐时期的写卷相一致, 所以可能是吐蕃占领敦煌之前的写卷。在这篇残存24行文字的文书片断中, 引述了佛教《维摩诘经》、《大智度论》、《涅槃经》和道家《老子》、《庄子》的内容, 从义理上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沟通。这里本人根据文书中的有关书名和内容的不完全提示尽量恢复了其残缺的引文。文书内容如下: 1.故夫佛具 2.司, 不登帝位, 百司何处 3.但使受天命作国君, 则一时 4.不研精得道, 何处安一切智, 未 5.者, 但使降魔独悟, 即一时具一 6.《维摩经》云:“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1[《大智度] 7.论》云:“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 即得阿耨多罗三] 8.藐三菩提”。2明知种智在降 9.间智能而作。如人受生有形, 则 10.情何处安。故知六情在识内受 11.中得道则用, 既无假帖, 六情 12.道以树叶问佛, 佛即知其数者 13.耳。《大智度论》云:“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 14.得作佛”。3《老子》云:“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 15.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4夫“无为”者, 降魔讫, “无不为”者 16.种智明, 损益相乖, 则道与俗反。 17.如来号种智, 犹帝王号万万机, 机者机应万方。种智 18.者, 智周一切。机应万方者, 未是积万机于方寸;智周一切者, 19.未是积种智于胸怀, 并是无心之慧明。所以能如此, 故能应 20.万方而无极, 照一切而无穷。又如明镜悬空, 鉴照万象, 象 21.至则见, 镜无去来, 圣人用心其犹若是。故《涅槃经》云: 22.“拘那含牟尼佛时名曰法镜”。5《庄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镜”, ]6 23.义同一理。 24.服药养形而为 (下缺) 从内容可以看出, 文书的作者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援引道家老庄的无为之道诠释佛家的智慧之学。文书旁征博引, 颇有甚深理趣。由于文书仅为部分残卷, 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这是一份出自敦煌本地人士之手的作品, 还是从内地传到敦煌地区的作品。但如果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进行考察, 可知这种融佛道义理于一体的作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佛教初传时期, 佛教与道家道教之间便有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两者既相斗争冲突, 又相吸摄融合, 显得极为复杂。从吸摄融合的角度看, 佛教一方面在传入中土之初, 就不断地借鉴、吸收包括道家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如译经时借用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名相;另一方面, 不少佛经的制作本身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台湾萧登福先生通过对佛教经典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入对比研究指出:“世人常误认道教剽窃佛教经文、名相;实者佛教初传及初期译经, 不论在思想上或名相上, 受中土影响者甚多”。7“中国的道教及思想习俗, 不仅影响了汉地的佛教, 使它产生本土化, 同时也曾影响了印度本土;佛教密宗便是中土道教和印度佛教相融合的产品。”8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多种深受道教和中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佛经, 如《佛说安宅神咒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提谓经》、《佛说七千佛神符经》、《佛说三厨经》、《佛说十王经》等,9毫无疑问, 这些佛教文献的流传对敦煌地区佛道关系的发展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 接着魏晋玄学的是由佛教徒兴起的格义之学, 一时有众多名僧研究老庄著作, 用老庄的思想解释佛经, 如竺潜、支遁、法朗、法雅、道生、僧肇等。不过格义的目的是为了阐扬佛教, 而不是以“义同一理”为宗旨以促进佛道的融合。但在历史发展中, 佛教经过与中国文化长期的斗争与交融, 斗争的激烈程度总是趋于减弱。至隋唐时期, 虽然儒佛道三教还进行着不断的论争, 但调和的趋势愈来愈明显。隋代统一全国之后, 实施三教并奖的政策, 儒、佛、道并重。10名士李士谦力主三教调和, 他说:“佛, 日也;道, 月也;儒, 五星也”,11也就是认为儒、佛、道有用处的不同, 并没有优劣的区别;王通也提出三教融合之说。他们的倡导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 隋代为时短暂, 在佛道的深层次交流与融合方面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展, 正如日本学者久保田量远所说:“隋代三教调和论是专从修身治国上着眼而论述的, 没有深入接触多少教条, 论旨也就不彻底”。12唐朝幅员辽阔, 国力强盛, 享国久远, 在其前期和中期总的文化政策相当开明和开放, 儒、佛、道三教并重;另外由于唐朝统治者自认老子之后, 亦即道教的最高神灵太上老君之后, 所以对道教推崇尤力。这一时期佛道之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