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大量诱蛾量与受害人率的相关性研究
2-酵母菌是水稻科的主要害虫。1996—1997年全国二化螟为害面积均在1 000万hm2以上,重灾区为江、浙、皖、鄂和吉林省稻区。据调查,吉林市1994—1997年二化螟发生面积分别为4 486,21 260,26 240,32 140 hm2,3年增加6.2倍。与此同时,我国二化螟的发生区域明显北扩,年发生世代数明显增加。二化螟在东北稻产区通常年发生1代,遇到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年份可能发生不完全第2代,但主要以第1代幼虫危害水稻。据作者在当地2年的调查和观察,农民病虫不分,施药种类和时间参差不齐,导致防效下降,环境污染加重。本研究旨在明确二化螟性诱剂诱捕量和田间卵块密度、水稻受害率之间的关系,为科学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水盆诱捕试验
本试验所用二化螟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主要成分为Z-11-16:Ald(Z-11-hexadecenal)、Z-13-18:Ald(Z-13-octadecenal)和Z-9-16:Ald(Z-9-hexadecenal),配比为41∶5∶4。载体为半钟形绿色橡皮头。试验所用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水盆为普通市售绿色塑料盆,口径24 cm,盆口拴一根20号铁丝,在铁丝中间拧一小圈。取1根大头针,穿透性信息素诱芯后弯成鱼钩状,然后将其挂在铁丝中间的小圈上。在盆口边沿下端挖一小孔,以利雨天多余的水流出,避免浸泡诱芯。用3根1.5 m长的木棍做三角支架,将盆放在支架上。选取形状比较规则,水稻品种一致的田块9块,根据田块面积大小布诱捕水盆,平均每公顷放置15个诱盆,诱盆的间距为25~30 m,盆布于田中央,保证盆口的高度高出水稻顶端20 cm。盆中加水至水位控制口,诱芯与水面保持0.5~1.0 cm,水中加入少量洗衣粉,稍加搅拌。每天清晨记录所诱到的二化螟雄蛾数量,捞出死蛾,添足水。每15 d换1次诱芯。遇到大雨过后要立即添加洗衣粉。该试验田水稻主栽品种为“通优307”。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时间为2003年6月1日至9月5日。试验地点为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缸窑村。当地年平均气温5℃。
1.3 卵块密度、枯缘株率和白穗株率调查方法,分
每天清晨逐盆检查并记录蛾量,直到8月10日止(结合多年调查数据,此时可以确信二化螟发生高峰期已过)。从见蛾之日起,按不同田块,逐日累加诱蛾数。发蛾高峰日后5 d(通常为二化螟的产卵高峰)调查卵块密度。采取平行线跳跃取样法,每块稻田随机查600穴水稻,调查卵块,计算每百穴水稻上的卵块数。在发蛾高峰日后15 d(通常为枯鞘发生高峰期),逐田调查枯鞘穴数和枯鞘株数,调查方法同上,计算每块稻田的枯鞘穴率和枯鞘株率。计算枯鞘株率时需要在每田随机抽取20穴水稻,计算每穴水稻的平均分孽数,分别算出每块田的枯鞘株率。在水稻白穗定局后(约9月1日),分别调查每块田的白穗株数,并计算相应的白穗株率,方法同枯鞘株率。然后以发蛾高峰日前累计诱蛾数为自变量,分别以卵块密度、枯鞘株率和白穗株率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并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点的预测结果
2003年6月5日是当地水稻二化螟成虫的始见日。6月26日至7月11日是二化螟发蛾盛期,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75%,每天累计诱蛾量都在200头以上(图1)。
但确定发蛾高峰日比较困难,因为从6月29日至7月5日当地多阴雨大风天气,严重影响二化螟成虫的飞行活动,致使发蛾高峰期期距加大,发蛾高峰日不明显。诱捕过程中,虽然发现8月10日后还有零星的蛾出现,但对统计结果影响甚小,因此我们以6月5日至8月10日的诱捕器累计诱蛾量为当地越冬代二化螟发生总蛾量,借助预测模型确定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26日、7月1日和7月9日。这与图1直观结果一致,但都要相应晚于宣维健的测定结果5~7 d。这与2003年当地春天气温较往年低的气候条件是吻合的。据此我们确定7月1日为当地水稻二化螟的发蛾高峰日。
2.2 诱导率与二氧化二氧化水稻残留率之间的关系
2.2.1 田间水稻上卵块密度的动物控制对大鼠成虫诱变的影响
对7月1日前诱捕器累计诱蛾量与田间水稻上卵块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1=0.002 2x-0.187 7。结果表明,诱蛾量与田间水稻上卵块密度的相关系数r=0.820 1,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该回归方程可以反应诱蛾量与田间水稻上卵块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图2)。诱捕器诱蛾量每增加100头,每100穴水稻上卵块数相应增加0.22块。
2.2.2 枯冠穴率与枯缘株率的关系
对7月1日前诱捕器累计诱蛾量与水稻枯鞘株率和枯鞘穴率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回归方程y2=0.002 3x-0.290 7,y3=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