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藏高原布江结合带上三叠统朗杰学岩群地质特征及成因
1 西藏地调院15万琼则幅、曲德贡幅区域地质调查
上三叠纪兰杰学(岩)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与东泥河河交汇处的仁布-曲松层,夹在南、北两条蛇绿混合岩带之间。北界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合岩带南界断裂,南边界为白朗以东的强堆河-扎日玉门蛇绿混合岩带,断裂带呈几乎呈东西走向。东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侧的米林北东向拆离断层, 向西经加查、曲松、泽当 (乃东) 、贡嘎、羊卓雍错以北、仁布至白朗东强堆, 东西长约400km。朗杰学 (岩) 群东段在加查以南出露宽约40km, 在乃东-琼果南出露宽约35km;中段在贡嘎以南出露宽约30km, 浪卡子羊卓雍错以北出露宽约12-28km;西段在仁布一带出露宽度仅约700m (图1) 。
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郎杰学 (岩) 群的地层层序、沉积特征、变形变质特征、碎屑物质来源、构造样式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的研究和认识,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 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表1) 。
本世纪以来, 西藏地调院一分院 (2002) 完成的1∶5万琼果幅、曲德贡幅区域地质调查, 在上述诸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通过古水流方向的研究, 认为朗杰学 (岩) 群的沉积物源来自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冈底斯地区, 而非印度大陆北缘的低分水岭盆地, 进一步证实了羊卓雍地区1∶20万区调成果 (陕西区调队, 1994) 认为朗杰学群物源来自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以北的认识;通过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以及构造形态综合研究, 重新拟定了朗杰学 (岩) 群的构造格架, 认为其构造样式为轴向北西西向的大型扇状复式背斜构造, 背斜的两翼倒转, 其核部处在穷结县南琼果一带 (图2) 。从而否定了前人将其作为一个大型复式向斜的认识, 纠正了原朗杰学群层序颠倒的问题。
西藏地调院一分院 (2002) 完成的1∶25万日喀则幅区域地质调查, 将测区以东夹在两条蛇绿岩带之间的朗杰学群向西延伸至仁布、白朗以东的强堆一带, 其在此处的出露宽度仅有约700m (层位相当宋热岩组的一部分) , 并与南侧强堆-察巴蛇绿混杂岩带均伏于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之下。
云南地调院 (2004) 完成的1∶25万隆子县幅、扎日区幅区域地质调查, 将整合于江雄 (岩) 组之上, 以发育较多玄武岩夹层为特征的一套浊积 (含砾) 砂板岩夹少量灰岩、泥砾岩的地层, 新建为章村 (岩) 组, 其产双壳类、腕足、牙形石及植物等化石, 时代为诺利期, 未见顶, 厚度5897m。下伏江雄 (岩) 组为一套中细粒、细粒砂岩夹板岩或两者互层, 含少量泥砾浊积岩等, 产双壳类化石, 时代为诺利期;与下伏宋热 (岩) 组呈断层接触, 未见底, 厚度1704m。其中章村 (岩) 组大致可与姐德秀 (岩) 组相当, 但比姐徳秀 (岩) 组出露的层位可能更高, 厚度更大。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调院 (2005) 完成的1∶25万江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认为朗杰学群陆源碎屑物质不可能来自喜马拉雅古陆, 朗杰学群中含有基性火山岩, 与涅如被动陆缘裂陷盆地性质不同。以朗杰学群为代表的“三叠纪盆地”可能属于冈底斯南缘“弧前裂陷盆地”, 暗示朗杰学南缘存在另一个“结合带”。该测区的“朗杰学群”有待进一步商榷。
本文在上述对朗杰学 (岩) 群层序、变形特征、物源、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及构造样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根据1∶5万乃东县幅、桑日县幅、坡章幅及曲松县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陕西区研院, 2011) 和1∶20万浪卡子幅、泽当幅和加查幅 (陕西区调队, 1994-1995) 区域地质调查, 在认可背斜核部位于穷结县琼果一带的基础上, 经重新对由朗杰学 (岩) 群组成的复式背斜的北翼和南翼的地层层序及构造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后, 认为该复式背斜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呈“Ω”型的大型复式背斜构造。
2 朗杰学岩石组的大型复合背斜上翼褶皱构造的形态特征
2.1 复背斜核部结构
该剖面位于琼果复式背斜核部以北至乃东一带, 朗杰学 (岩) 群出露宽约23km。自复背斜核部琼果向北, 由以砂岩为主夹板岩或呈互层的江雄 (岩) 组组成一个倒转向斜和一个倒转背斜 (图3) 。倒转背斜核部为宋热 (岩) 组, 倒转向斜核部为姐徳秀 (岩) 组。各岩组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变形构造特征如下:
2.1.1 转背斜南陡
出露于倒转背斜的核部, 自下而上为:
下部:灰色深灰色含黄铁矿晶体的碳质千枚岩夹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及2~3层绿片岩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 组成倒转背斜的核部。总体构成两翼向南陡倾向北倒转的背斜, 核部褶皱极为发育, 出露宽度约2km。
中部:灰色含黄铁矿晶体的碳质粉砂质板岩夹中厚-中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南翼拖褶皱劈理倾角层理倾角, 为正常产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