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丧葬习俗的演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族丧葬习俗的演变 17世纪中叶,满族从东北的一个角落来到辽沈,进入南方,统一全国。随着其政治地位的变迁,经济和文化呈现出重大变化。礼仪也有许多发展,主要是由汉族的儒家礼法所同化。特别是在丧葬习俗方面尤为明显,“自疾革以至成服,大约俱遵文公《家礼》。”“其五服之制,率皆奉文公《家礼》……虽至愚劣,不敢逾礼”。尽管如此,满族仍保留了一部分从关外带来的本民族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般满族人 据谈迁《北游录·纪闻下》所载:(满人)“丧必火葬,生前玩好,美珠重锦,焚于灵右,不惜也”。又据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所载:“(建州人)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其时子孙族类咸聚会,宰牛马,或哭或食,蒙白二三日除之云”。一般满族人如此,满族的贵族又怎样呢?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十五子多铎死后,都是将尸体火化,把骨灰装入罐或坛中,然后埋在土里,外用砖砌墓室安葬的。近年来,在东北辽阳市公安堡村北发掘出的清代康熙年间都统彭春及其五个妻属的墓葬,内有葬具——双重长方形木椁,在内椁的六个小室中各有六堆骨灰,都用衣衾包裹,这是彭春同他的五个妻属死后,经火化后由别处迁葬于此的。彭春的卒年大约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四年之间。解放前,陈垣先生在《语录与顺治宫廷》、《汤若望与木陈忞》二文中也曾考证过顺治皇帝的火化问题,证实顺治死后确实实行的是火化。同时他还提到皇太极、多尔衮、董妃皆是按照满族习俗实行的火化。这是入关前后的情况。后来,在汉族习俗的影响下,满族也逐渐改为土葬。 二、 内府旗人之剪发 清初流行着以人殉葬的习俗,这一点有许多文章已论述过。顺治后期废除人殉的习俗之后,满族是以剪发来取代它的,正如汉族在春秋时用木俑或陶俑来代替活人殉葬一样。据《旧京琐记》载:“满制,凡有君后、父母、至父母之丧,皆剪辫发少许,其意或以为殉也。清末则国丧唯内府旗人用剪发制。……或曰满洲剪发,父母及夫之丧皆剪至肩,余以次递减”。清中叶的索宁安在《满洲慎终集》中也说:“子为父母以辫横度至口角剪之,孙为祖父母稍剪二、三寸,妻为夫剪与肩齐,为公姑为祖公姑俱稍剪二、三寸,……室女嫁女俱不剪发,夫在军中其妻不剪发”。这种亲人死后即剪发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而且剪发人主要是亲族和贴身的仆役(如内务府旗人),这些人按过去满族的旧俗,是有资格殉葬的人。所以说,以剪发来代替人殉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 “推动”之变 满族人头顶边缘的头发是要时常薙去的,但遇父母之丧或帝后之丧则不准,必须按服丧时间的长短留发,百日后方准薙发。据《满洲慎终集》所载:“留发不论服之轻重,遇有服即不剃,服除发随剃之,此旧制也”。又据《宁古塔纪略》载:“父母之丧,一季而除,以不剃发为重”。当时流行“百日不薙发”之说,一般讲,儿子为父母留一百天发,孙子为祖父母留六十天发。帝后之丧,文武官员则要留一百天发,并对此限制极严,如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后之丧,都司姜兴汉、知府金文、总河周学建、巡抚彭树葵、杨锡绂、总督塞楞额,都是以在百日内薙发罪几乎被处斩,后乃特赦。 放发是专指妇女把头髻放开而言,据《满洲慎终集》所载:“子妇为公姑,妻为夫当时(指死时)放发,殓后收起。每供饭即放发,至葬处收起,百日内至墓前即放发。仆妇同嫂为叔为弟当时放发,殓后收起,即不再放。嫁女室女皆放发,殓后收起。供饭时,但放孝包头……”。又据《黑龙江志稿》、《望奎县志》所载:“满洲丧礼,父母初丧后,当日小殓……女子散发”。 满族人对丧葬时亲友的头发有如此诸多的礼节规定,这是和封建迷信与儒家孝道分不开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当时的信条,是决不可违背的。 四、 强化发引,将旗人所置之“聚魂” 满族人死后,其亲人即立丹旐(红色长幡)于门前,男在左,女在右。丹旐的用料,贵族用丝绸制成,一般满人则用布,上边织锦。男用龙,女用凤,幡的头和尾用黑色,中间用四条红色的绸或布,每天黎明悬出,日暮取下,放在棺柩旁,发引时以丹旐为前导,殡后焚掉,据说是用作招魂的。《绥化县志》也载:“旗籍初丧,……庭中立高杆,上系红幡,谓之‘灵魂幡’,日三致祭”。又据《清会典》云:“旗人用丹旐,汉人用铭旌”。说明用幡是满人的习俗。 五、 “死人”所生的特殊 在出殡之前,择期将死者生时所穿衣服焚烧,同时烧大量楮帛,在清代礼制中叫殷奠。这是满族在未入关前就有的风俗,后来带到关内来的。天聪二年(1628年)正月,皇太极谕侍臣曰:“丧葬之礼,原有定制。我国风俗,殉葬焚化之物过多,徒为糜费,甚属无益。夫人生则资衣食以养,及其死也,以人间有用物为之殉也,死者安所用之。嗣后凡殉葬焚化之物,务遵定制,勿得奢费”。并规定官人限焚三袭,庶人限焚一袭,不得新制。可见殷奠是丧葬中的一种奢侈的行为。 死人所焚冥器也带有满族在关外生活时的特点,除车马箱与汉人所焚相同之外,还有不少纸糊的鹰、狗、骆驼、帐篷等,带到墓地焚烧,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