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戊戌变法说课稿
中山市坦洲中学 邹进辉
李鸿章曾在1872年的一个奏折上说当时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2年后,这位晚晴重臣再一次感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确实,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因为这个时代发生了近代东西方帝国的第一次交锋;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了开眼开世界的地主自救运动;也发生了第一次的亚洲老大之争。当然,还有充满矛盾和无奈的维新试验。戊戌变法发生在大变局中,也发生在矛盾的时代里。
那个矛盾的时代,从时间上看,是一个世纪之交、新旧交替的时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走过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正面临着恪守封建文明与发展近代潮流的矛盾。
从空间上看:这又是是一个东西交汇、中外碰撞的时代。同样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打破了清朝坚守了百余年的闭关锁国,随着国门的打开,清政府面临着从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向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过渡。出现了御敌自救与学习西方的矛盾。在这样矛盾的时代下,同样出现了矛盾的人物。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一人分饰了维新领袖和孔教教主两个角色。从小接受严格入学教育的他,在20多岁时接触到了西方学说,于是,一个儒家思想深入骨髓的传统儒生便开始了他西学维新的戏码。
同样矛盾的还有维系变法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光绪帝。在一次陪慈禧太后吃饭时,太后举筷光绪举筷,太后停下光绪便也停下。这个从小生活在太后巨大阴影下的光绪帝,虽贵为皇上却并无实权。然后在甲午战败后,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皇上终不想做亡国之君,开始了手无实权的奋力一搏。
梁启超说,中国从梦醒到变法,实是因为甲午战败和列强的瓜分狂潮。列强厚无颜耻的瓜分行为,严重损害了大清的权利,也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光绪帝。当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时候,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改革便因运而生了。
可这百日维新,亦是矛盾的改革。这次的维新变法从198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到1898年进入高潮。我们先看看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关于维新的内容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分类。
在细看了这些主要内容后,我似乎发现了第一个矛盾:维新变法内容上“新”与“旧”的矛盾。我们对比一下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发现了有何异同吗?原来维新变法中的很多措施与洋务运动有相通之处,比如经济上、文化上和军事上,可谓一脉相承。那维新的新新在哪里?原来洋务运动未涉及到的政体问题,维新变法涉及到了,这是近现代中国第一次试图对传统专制政体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尝试。
接着,我有看到了改革中的第二个矛盾:说与做的矛盾。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在103天中发布了184个变法诏令,这雪花片般的诏令说明了光绪帝想急切进行改变的心态。可官员们反馈给光绪帝的却是模棱不奉、却是从观望到敷衍。这漫天的诏令终将成为一纸空文。
是谁敢违背皇上的诏令呢?梁启超曾指出满洲大臣为阻止皇上变法,到西后面前跪乞,甚至涕泣,西后却笑骂说计划早已定。她的计划是和梁启超宣传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样吗?自然不一样,这就是导致变法最终失败一个重要因素:派别中改与手的矛盾。
这场其余公车上书的维新变法,终究还是在北京菜市口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行刑中失败告终。我查阅了初中教科书,高中教科书和一些教授的观点,发现,连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矛盾的,这个说是思想文化,那个说是政体变革,甚至有资本主义发展、新思想传播和旧官僚体制冲击的。
为了寻求答案,我又去查看了袁刚教授的一篇文章。在维新变法期间,学会林立却得到皇上的包容,如此的态度被称为是前所未有,应视为政治开放的前兆;报刊宣传也得到了皇上的支持,这种开明的政策,打破了千年来禁止士民结社论政的戒律,政治参与空前高涨。相比于失败的政治改革,维新变法带来的思想启蒙确实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其实作为历史的后来者,真的去反思那段历史,却发现这些矛盾并非真矛盾。一切原因特定的时空因素。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我十分赞同上学中学顾琼敏老师的观点:“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形成一种历史理解的态度。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的时空下,怀着论古必恕和了解同情的心态,便能理解当时矛盾的时代,矛盾的人物和矛盾的改革,其实他们并非真的矛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专题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专题十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专题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专题十二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和近现代科学技术.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人民解放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题十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专题二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