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曲艺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曲艺的类型一、只唱不说二、有说有唱三、只说不唱曲艺音乐的类型一、鼓词类二、弹词类三、道情类四、牌子曲五、走唱类六、琴书类七、杂曲类八、数唱类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艺人一、刘保全二、骆玉笙(小彩舞),她结合嗓音条件擅唱悲曲。《剑阁闻铃》、《红梅阁》、《击鼓骂曹》、《子期听琴》。京韵大鼓欣赏刘保全《丑末寅初》这是刘保全的著名代表曲目,内容描写清晨四时前后古人的生活情景。刘保全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其特点是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时调,有“时兴”、“合时”之意,最初时市区的手工业工人和搬运工人在劳动之余即兴编创的,后来出现职业艺人。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欣赏《布谷鸟咕咕叫》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民间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人物塑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它熔唱、念、做、舞于一炉,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民间戏曲是多源的艺术,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表演是其主要的来源。傩仪——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先秦:民间流行“傩”与“腊”等既有宗教性,又具有生产性的习俗。腊祭——“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祖先、祭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巫风盛行,而以楚国为盛。《楚辞》中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出巫觋盛装出场,演出动人的歌舞,表达神与人或神与神之间的感情交流的情景,透露出戏剧的萌芽。秦汉以后: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之为“散乐”、“百戏”或“角抵”。汉代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一带)的民间艺人们,为炫奇斗艳的“百戏”提供了一个叫做《东海黄公》的节目。有戏剧理论家认为它是“我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魏晋南北朝: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性的节日成了事实上的群
众艺术节。南北朝以来民间不断有精彩
小戏出现,如以滑稽讽刺为特色的
“参军戏”,载歌载舞的《踏摇娘》。参军戏戏俑踏摇娘戏俑
隋唐以后:市坊间的“俳优小说”活跃,常和杂技歌舞等一起表演。唐代的寺庙里流行讲唱,而讲唱“变文”为中国戏曲展开了说说唱唱的基本格式,并且提供了可以登台使用的脚本。
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以歌舞演故事。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互相吸收,又形成了明清时代流行四五百年的戏曲剧种——传奇。传奇艺术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特色,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各地区民间小戏蓬勃发展,如梆子腔,乱弹腔、二簧调、啰啰腔等。民间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民间艺术朴素生动的特色,受到民众的欢迎,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到近代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如梆子、皮黄等;有的则一直以民间小戏的姿态活跃在广大城乡。二、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戏丰富多彩,从剧种来说多达360余种,我们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为六个系统:(一)花灯戏系统(二)秧歌戏系统(三)道具戏系统(四)道情戏系统(五)采茶戏系统(六)花鼓戏系统(一)花灯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也就是平地围灯,边歌边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后来逐渐发展成表演故事的灯戏。(2)主要流派:四川灯戏、贵州花灯和云南花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治理验收规程.pdf VIP
- 网店推广认知—网店推广新技术.pptx VIP
- BS EN 62381-2012 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工厂验收测 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和现场集成测 试(SIT).pdf VIP
- 高分子材料化学试题3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第9课 秦统一中国部优课件.pptx VIP
- 11、飞行管理、导航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小学英语语法some和any练习题.pdf VIP
- 供货意向协议书样本.docx VIP
- 南京工业大学2019-2020_一_物化试卷A试卷.docx VIP
- 九江学院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大学语文》试卷.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