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盆腔;盆腔是人体泌尿生殖器官所在部位,器官之间有丰富脂肪分隔。
CT扫描能清晰显示盆腔各器官解剖结构和异常影像,并能显示肿瘤对邻近组织的侵犯。
CT检查是卵巢、子宫、宫颈、膀胱、精囊和前列腺肿瘤诊断、临床分期和放疗设计的重要方法。;一、检查方法;二、正常CT解剖;前列腺:呈栗子形,位于耻骨和直肠间。上连膀胱颈,下为骨盆底的三角韧带,中有尿道和输精管通过。
前列腺分为5个小叶:前叶、两侧叶、中叶和后叶。CT显示外形分界清楚,呈圆或卵圆形,密度均匀,两侧可见提肛肌,后方以直肠膀胱筋膜与直肠分隔,可测量其大小和体积。前列腺上缘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20mm。
前列腺正常大小:
上下径mm前后径左右径
30岁以下302331
60-70岁504348;输尿管:一般情况???,正常输尿管不能与血管影区别。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输尿管至骶骨岬水平,腰大肌的前内方,下行向外及后斜行,在坐骨棘附近转向内,向前呈弧形进入膀胱,两侧输尿管开口相距2.5-5cm。
精囊:见于前列腺上方层面,位于膀胱直肠间,呈对称性卵圆形,两侧共长60mm,CT值30-75HU。后面以直肠膀胱筋膜与直肠分隔,外侧与膀胱后壁间形成膀胱精囊角。;阴道:上端包绕宫颈,下端止于阴道口,环绕宫颈的部分分别称为前、后、左、右穹隆,前壁长7-9cm,与膀胱尿道相邻,间有膀胱阴道隔。后壁长10-12cm,贴近直肠,间有直肠阴道隔。
CT:填纱后,扩张的阴道表现为膀胱后方圆形空气密度影
子宫:位于膀胱后方,有宫颈、宫体两部分,大小随年龄而变,成人子宫颈至宫底约7-8cm,左右径4-5cm,前后径2-3cm。
CT:子宫略呈圆形、纺缍形或三角形,横径3cm,位置可倾斜,CT值40-50HU。宫体中央密度可略低,宫体前方为子宫膀胱隐窝,后方为子宫直肠隐窝。;卵巢与输卵管:卵巢呈软组织密度位于宫体两侧。输卵管细,在正常CT图像上难以辨认。
直肠:在骶尾骨前,可见充气肠腔,直肠轮廓清楚,周围有脂肪层,肠内不易显示。
盆腔肌肉在CT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两侧盆壁软组织对称,可清楚??示闭孔内肌、尾骨肌、梨状肌、髂腰肌、髂肌和腰大肌。;腹主动脉在L4水平分左右髂总A(长50mm)
骶髂关节水平分髂内外动脉
腹股沟韧带旁延续为股动脉
静脉、淋巴管有相似行程。静脉在相应动脉后方,管径较粗,密度略低。盆腔器官淋巴引流分别流入闭孔、骶前、髂内、外及髂总淋巴结及主动脉前淋巴结,正常不能显示,病理淋巴结不易显示。;男性盆部和会断层解剖;;;;;;;;;;;;;;;;;女性断层解剖;;;;;;;;;;;;;;三、疾病CT诊断;膀胱
(Bladder);43;44;45;膀胱结石
主要见于男性,多为10岁以下儿童或老年人,分原发和继发两种。
临床表现为排尿疼痛、尿流中断、尿频、尿急和血尿等。
X线表现:膀胱结石多为阳性结石,表现为耻骨联合上方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密度均匀、不均或分层,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
CT检查:结石表现为膀胱腔内致密影。
MRI检查: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膀胱结石(分层状改变);54;55;56;57;良性乳头状瘤;良性乳头状瘤;60;膀胱癌
较小的肿瘤呈乳头状,密度多均匀,轮廓多光整;;膀胱癌
病灶增强并不很明显,与正常膀胱壁相似;膀胱癌
少数病灶可有钙化,腺癌多于移行细胞癌;膀胱炎;结石;结石;膀胱结石+血肿;膀胱癌;④输尿管梗阻征象(侵犯、阻塞输尿管开口时)
⑤膀胱外缘局限增厚,与周围脂肪分界模糊,膀胱周围脂肪层中出现软组织密度影(累及膀胱周围组织时)
⑥与膀胱肿块相连续的前列腺增大,边缘不光滑,变形(侵犯前列腺);⑦膀胱精囊角消失,为软组织块充填,精囊向后移位(侵犯精囊)
⑧女性病人可见阴道旁,宫旁软组织影增厚或形成不规则肿块(侵犯宫颈宫体)
⑨膀胱前壁、侧壁和后壁肿瘤外侵、蔓延至盆壁,累及闭孔内肌
⑩盆腔淋巴结大于15mm为阳性(转移);前列腺肥大和结石;前列腺癌;精囊炎;精囊癌;卵巢肿瘤;卵巢肿瘤;2.卵巢良性肿瘤:
畸胎瘤:
常见于育龄妇女。绝大多数为良性,恶变率约0.8%,起源于胚胎细胞,囊性为皮样囊肿(仅含胚胎成分)
CT表现:发现骨和牙齿外,尚见肿块大小、形状、与周围关系。密度不均匀,囊壁厚薄不等,弧形钙化,脂肪密度影,侵入周围器官则脂肪界面消失,突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