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女性生活习俗看“女着男装”现象.docVIP

从唐代女性生活习俗看“女着男装”现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唐代女性生活习俗看“女着男装”现象

摘要:从西汉开始,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主流地位。在这种道德的、规范的“礼”的社会文化下,在服装上体现为地位和等级的象征,严格的服制制度表现了男女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地位。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唐代“女着男装”成为了一种特殊现象。“女着男装”现象的出现,是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产物,其中根本原因是生活习俗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女着男装”的服装表现,分析生活习俗带来的影响,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女着男装唐代生活设计史

自古在服装制度上对女性的穿着有着明确规定。而唐代“女着男装”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社会繁荣的必然结果。民族融合,稳定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性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唐朝女性服装也朝着独特的方向发展。

一、“女着男装”的服装特点

早在唐以前,就出现过女着男装的个例,随着唐代的开放繁荣,服饰更加多元化,女着男装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从公主等上层社会的猎奇,逐渐到普通百姓。唐代的男装女子主要分为三类:衣服完全为男性装扮、较为多见的服装中有部分男性特点和穿胡服戴胡帽。

唐朝女子所穿的男装,与当时男子或胡人男装非常相近,《大唐新语》载:“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①盛唐时,许多士官家中的女子直接穿着起家中男子的衣裳、帽子、靴子,比如杨勖思墓,是开元时期中的陶俑(图1),穿着男性的圆领长袍,系腰革带,脚穿长筒乌皮靴。宫廷中出现带幞头的宫女,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后的时代,永徽二年(651年)段简壁墓,其中的侍女身着男式圆领长袍、脚穿长靴、戴幞头。新城长公主墓壁画、韦贵妃墓壁画,薛儆墓石椁线刻中的侍女皆戴幞头,且从头到脚完全是男性打扮(图2)。

唐朝时期,女穿男装并不是全部效仿男装,它是根据女子的审美有选择性的参考男装,使服装中部分保留男装特点。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有所体现,首先体现在女子会模仿男子陌额。例如《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其男子科头露紛,衣布袍,履草驕,性勇悍。”中男子不戴帽子,而将头发挽成的发髻裸露在外。《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裴烟集解引汉应劭曰:“陌额絮也。”中古代男子束额的头巾色彩艳丽,在军队中主要有表明身份的功能。侍女使用陌额,其发型简单主要是起到固定头发防止松散的作用,同时有一定装饰作用,如图3,新城长公主墓侍女头陌额就带有花纹装饰。因为男女使用功能上具有一定差别,所以在缠束时有一定区别,在没有幞头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陌额缠于额头。如乾封二年(667年)中白色陌额,光宅元年(684年)安元寿墓壁画侍女(图4)。

其次在衣服中出现男女混搭的现象。例如壁画中,穿着男性袍服,下穿女式服装。图中的条纹裤、线鞋、锦鞋属于女性服饰,在已有考古资料中,所发现的绝大多数是这种装扮的。在服装和服饰上,许多侍女身穿褾襈袍及襕袍,这是受到了男服变化的影响,《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四载:“(太宗时)中书令马周上议:《礼》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之服。”②唐代的襕袍模仿古制“上衣下裳”的意思,男子在袍服下摆处加横襕,袍服的领口袖口边缘加装饰的锦边,这种服装样式表现在侍女身上,主要体现在上衣男装装饰的采用,如图2中下裳中加横襕,薛儆墓石椁线刻中的男装侍女(图5)。乾封至开元年间多为上衣领、袖处加饰锦边,起到一定装饰效果,除韦贵妃墓壁画中和贞顺皇后石椁线刻侍女身穿襕袍,下袍中女子加襕的很少,在男子服饰则中较多体现。

女子穿的胡服与胡人男子较为相似,身穿胡服头和戴胡帽经过改良,更加符合女性的审美。女子穿胡服多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妇女绢画中,可以看到图中的女子梳高髻,翻领加锦小袖,带有华丽装饰的胡服特点。西安南里王村韦涧墓出土的侍女石刻线画中,为圆领,翻领紧身胡服。西域舞蹈的传入和流行与唐朝女子穿胡服有着必然联系。舞女在跳胡舞时要穿胡衣带胡帽。李端《胡腾儿》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中,胡帽华丽,有珠宝装饰。胡帽较高,冒顶尖,经过改良后,在锦制作的基础上,有纹样花簇装饰,镶嵌珠宝等样式丰富,更加华贵,符合唐代的审美。开元六年(718年),韦顼墓(718年)石椁线刻侍女所戴的胡帽,被称之为“浑脱金锦帽”,开元二年(714年)。杨谏臣(714年)墓出土彩绘女俑中侍女戴的胡帽(图6)。

古代女子出行,为了防止路人偷窥需要遮面,有羃和帷帽两种,帷帽是从羃中发展而来的,按照古代礼教规定:“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但对自由开放的唐代来说,这样的规定已经是徒有其表,妇女常常抛头露面外出。从“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③看出胡帽的流行程度。

二、唐代日常生活对其现象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是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的特点情况的总

称,所以也被称为“社会文化环境”。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