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部新声锦筵坐——唐代女性服装中的外来因素.docVIP

胡部新声锦筵坐——唐代女性服装中的外来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部新声锦筵坐——唐代女性服装中的外来因素

新衫一样殿头黄

如果一个只熟悉汉魏时期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服饰的人忽然来到唐代,看到着幞头、窄袖圆领袍和靴子的唐代人,一定会觉得大开眼界,不胜新奇。这是因为唐代男装吸收了胡服的元素,将汉魏以来的旧式服装全盘改造。同样,唐代女装也摆脱了汉代袍服的影响,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样式。

唐代女子服装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三件套,这种搭配从初唐延续到晚唐。牛僧孺在《玄怪录》中记载,唐玄宗时期,某崔姓士人远赴巴蜀担任县尉,不想到任不久便因病去世。时任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看上了崔姓士人的遗孀,女子的舅父安排她逃跑时,送来的衣服便是青色的裙子、白衫子加一条绿帔。

《太平广记》中也收录了情节相似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女主角变成了益州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章仇兼琼垂涎李氏美色,便寻了个名头让李氏的丈夫出远门办事,又以自己妻子的名义邀请蜀中大小官员的妻子们吃饭,李氏自然也在受邀之列。宴会当天,李氏盛装出席,穿着用泥银装饰的黄罗裙、五晕罗衫子和单丝罗红地帔。

两个故事中,虽然服装的材质、颜色和工艺有所不同,但裙、衫、帔的基本搭配是一致的。这种搭配的外来因素体现在哪里呢?首先,从色彩上来看,唐代妇女喜欢的服装大多属于色彩鲜明的一类,如“开箱验取石榴裙”“血色罗裙翻酒污”等,颜色浓艳醒目,一改汉魏服饰的素雅、深沉。初唐、盛唐时还流行多色条纹裙。而通过新疆、甘肃等地出土的纺织品实物及壁画等可以看出,早在汉魏时期,西域的妇女已经普遍穿着多色条纹裙了。再看服装的具体形制,初唐、盛唐时期的女装时尚大多是窄袖衫搭配长裙,再披一条帔子。窄袖长至手腕,衣身也较为短小,仅至腰部。窄袖服装最初流行于宫廷和贵族妇女之中,后传至民间,不分官庶,竞相效仿,盛行一时。而窄小修身,正是胡服的一大特点。

章怀太子墓壁画·仕女图(局部)唐

从现存唐代图像资料来看,盛唐以后,女性的服装才逐渐向宽松阔大的方向转变。生活在中唐时期的诗人元稹就曾抱怨当时的女装尺寸过于宽大,在他看来十分怪异。唐文宗李昂在位时,试图扭转这一风气,曾下诏规定,女服袖子的宽度不得超过一尺五寸,人们对此规定颇多怨言,可见当时宽袖衣衫的流行程度。

现在的唐代古装剧中,妇女服饰大多仿照中唐时期袒胸大袖衫的样式,即袒露胸上部,着大袖、对襟、长裙,肩披帔帛,面料多为纱罗。袒胸的纱罗衣裙体现出唐代女子着装的大胆,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裙、衫之外的帔,又称帔子、帔帛,形似一条长围巾,与汉魏时期指代披肩或裙子的“帔”含义大不相同。目前所知较早的帔帛实物形象,见于青海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画像砖上。稍晚一些,在莫高窟北凉第272窟的菩萨像上,也出现了帔帛。据学者推测,此两例帔帛的渊源或许都在中亚地区。而在同时期的中原女装中,还不见帔帛的踪影。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画作中的女性,虽然衣袂飘飘,但其装扮中并无帔帛。直至隋唐时期,帔帛才流行起来,其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可能性极大。

唐代的帔帛多用丝绸等轻软的材料制成,长度可达两米。从《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及唐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帔帛的穿法多种多样。除了披在背上或搭于双臂等传统穿法外,还可以将帔帛中间披在肩头,两端垂于胸前,或将一端塞入裙腰,另一端绕肩随意披下等。看来,在为“潮流单品”创造多样穿法这一点上,从古到今的女性都是一样的。

谩裹常州透额罗

元稹《赠刘采春》一诗描绘了女伶刘采春的飒爽英姿。“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裹幞头、执笏,这正是男装打扮。

在唐代,女着男装不仅仅是伶人的专利。初唐贞观年间,波斯、粟特、高昌等地的民众大量进入中原,带来了不同于汉文化的胡风。胡风对中原地区最直观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服饰上。从中亚、西亚地区的一些遗址,如片治肯特城址、撒马尔罕等地发现的壁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粟特人的形象。他们身着长及膝盖的紧身窄袖长袍,腰间系带,下穿裤子、靴子,可以说正是唐代“女扮男装”的蓝本。女扮男装形象发现较多的地点,如长安、洛阳、敦煌、吐鲁番等,也正是粟特人聚居的地方。

因此,初唐时期身着胡服的异族人大量进入中国,这可能是男装,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代妇女当作时髦装束的原因之一。郑仁泰墓、越王李贞墓、李承乾墓等诸多唐代墓葬都出土了男装女俑,有的女俑还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带着一只猞猁,准备出发去狩猎;在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金乡县主墓的出土壁画中,也有不少女扮男装的捧物侍女形象。《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三名身着男装的侍从,对比唐墓壁画中的形象,考虑到虢国夫人近身侍从的身份,着男装者应当是女扮男装的女侍。在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女主人的侍从中也有头戴皂罗幞头、身着圆领衫、腰部束带的男装女侍,反映了唐朝边地妇女的现实生活。

在唐高宗、武周时期,以男装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