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隧道开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隧道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基础设施,隧道开挖对周边建筑结构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关注的问题。由于隧道工程通常涉及对地下水文、地质地貌及周围环境的动态调整,因此隧道掘进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隧道开挖对周边建筑结构的影响进行评估,旨在为隧道工程施工方提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周边建筑结构的安全。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变形、应力分布等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
2.对周边建筑物的结构反应进行分析;
3.评估隧道开挖对周边建筑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标是:
1.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了解和评估隧道开挖对周边建筑结构的影响;
2.为隧道工程施工方提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周边建筑结构的安全;
3.推进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三维有限元分析法。
研究步骤:
1.收集隧道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地下水文等相关资料;
2.建立隧道工程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隧道结构、周边建筑结构以及地下水文等要素;
3.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隧道开挖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4.对周边建筑结构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隧道开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5.结合地质地貌、地下水文等因素,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方案的优化。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为:
1.评估隧道开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提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周边建筑结构的安全;
3.推进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预计用时6个月,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第1-2个月: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第3-4个月: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第5个月:对周边建筑结构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
第6个月:结合地质地貌、地下水文等因素,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方案的优化。
六、参考文献
1.D.K.KHANNAandC.E.SHOEMAKER,1978,Casehistoryofabuildingsubjectedtotunnel-inducedgroundmovementsinsoftclay.SoilsandFoundations,Vol.18(2):13-22.
2.MOURSI,A.A.,1997,Tunnel-inducedstressesaroundburiedstructures.JournalofGeotechnicaland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Vol.123(5):403-410.
3.ABUEL-NAGA,H.M.,2008,Finiteelementanalysisoftunnelsinsoil:Astate-of-the-artreview.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Technology,Vol.23(2):211-232.
4.SZETO,W.Y.andJ.W.JIANG,2012,Nonlinearanalysisofgroundsurfacesettlementinducedbyshallowtunnelinginclay.Geotechnique,Vol.62(9):779-791.
5.张明强,唐柳,2010年,《地铁工程中建筑物地基基础的构造及基础间距设计》。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Vol.27(1):7-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