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羧甲基甲壳质微球对Cr(Ⅵ)的吸附研究_NormalPdf.docxVIP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羧甲基甲壳质微球对Cr(Ⅵ)的吸附研究_NormalPdf.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4卷第6期海洋与湖沼Vol.54,No.6

2023年11月OCEANOLOGIAETLIMNOLOGIASINICANov.,2023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羧甲基甲壳质微球对Cr(Ⅵ)的吸附研究*

刘昊1刘晓坤2党奇峰1刘成圣1①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75)

摘要众所周知,源于羧甲基甲壳素(carboxymethylchitin,CMC)的吸附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去除方面具备诸多优势,如高效吸附性、选择吸附性、环境友好、制备原料储量丰富等。为有效去除不同水介质(去离子水、模拟废水、自来水和海水)中的六价铬Cr(Ⅵ),将甲壳质(chitin,CT)羧甲基化获得CMC,后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为交联剂和功能基团,采用反相乳化法首次合成了一种新的PEI修饰的CMC复合微球(CMC-PEI),并对CMC-PEI微球的理化性质、吸附条件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I通过酰胺反应成功接枝到CMC上形成CMC-PEI微球。CMC-PEI微球对Cr(Ⅵ)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在吸附Cr(Ⅵ)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根据Liu模型计算得知,CMC-PEI微球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44.01mg/g。吸附-解吸附实验发现,NaOH能有效地从微球表面解吸Cr(Ⅵ),表明吸附后的微球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光谱学分析结果表明,CMC-PEI微球对Cr(Ⅵ)的去除主要包括静电相互作用、还原反应和配位作用。另外,不同水介质实验结果表明,CMC-PEI微球对去离子水、模拟废水、自来水和海水中的Cr(Ⅵ)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总之,该微球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节约资源和易推广,可以为净化受铬污染的不同水体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羧甲基甲壳质微球;聚乙烯亚胺;六价铬Cr(Ⅵ);吸附;吸附机理

中图分类号X703doi:10.11693/hyhz20230400091

水环境的重金属(heavymetals,HMs)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HMs主要来自疏于管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和家庭污水(Pateletal,2018)。含有HMs的废水或污水流入河流、湖泊、地下水或沿海水域,对水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报道,与50~100年前的记录值相比,在过去几十年中海水中所含重金属的浓度增加了5~10倍(Mashiatullahetal,2013)。在HMs家族中,铬(Cr)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主要以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两种稳定的氧化态存在于水环境中(Cherdchooetal,2019)。由于Cr(Ⅵ)具有高流动性和细胞膜渗透性等特点,其对人体的毒性是Cr(Ⅲ)的数百倍,人体摄入Cr(Ⅵ)后

会出现肝脏损伤、内出血、呼吸系统紊乱、皮炎、皮肤溃烂和染色体畸变等。同样,海水中的Cr(Ⅵ)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如造成小龙虾器官的损伤,影响海洋鱼类幼虫和桡足类的生存、生长和繁殖能力,还可能导致硅藻等死亡(Mashiatullahetal,2013)。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有效的方式去除污染水体中的Cr(Ⅵ)。目前已报道多种去除污染水体中Cr(Ⅵ)的方法,包括化学沉淀、反渗透、膜分离、电化学处理、吸附和生物处理(Srivastavaetal,2008;Xieetal,2017;Fuocoetal,2020;Hoetal,2021)。众所周知,吸附剂在吸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应具备去除率高、可设计性强、操作简单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刘昊,硕士研究生,E-mail:l16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知识分享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种专业试卷分享(尤其擅长医学类);擅长专业PPT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