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方向.ppt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心病底层原理「空心病」现象兴趣环路自我效能期望与结果期望目录contents05强大内心的技巧06认识自己,明确目标07寻找人生定位和目标的建议08做不同,别追求最好与多元化,别固步自封

一、「空心病」的现象:现代社会里,许多人常见的症状,就是「空心病」。我知道要有目标,但我就是不知道想做什么,感觉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怎么办?比如,在一线城市里打拼,收入还行,但每天996,下了班身心俱疲。也想过要有自己的生活,却一直缺乏动力,周末就是看剧瘫倒、打发时间,接着开始新一周的循环。或者,在三线小城市里,守着一个无聊且清闲的岗位,衣食无忧,但生活也一成不变,平淡单调。想着要有一些变化,但又限于身边的圈子,不知道从何着手。再如,奋斗到30来岁,成家立业,孩子也过了需要人带的阶段,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却发现找不到方向,糊口不难,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也有过「空心病」

二、「空心病」的底层原理:空心病的底层原理这是由心理学家Robertw.Lent、Stevend.Brown和GailHackett等人,于1994年开发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SCCT)。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三、兴趣环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一种说法,叫做「找到你的目标」「找到你的兴趣」……英语里面也是一样的:tofindyourpassion,找到你的激情所在。这就导致了,许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我的兴趣?他们会觉得,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件事情,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它做好。我现在做得不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最适合的那件事而已。其实并不是这样。兴趣永远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这就像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另一半」吗?——很遗憾,并没有这回事。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磨去彼此相对的棱角,最终达到「契合」。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任何一步到位的情况。同样,「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你逐渐建立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构成你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兴趣的微观本质,就是大脑中奖赏回路稳定的强化和正反馈。同样,从宏观来看,SCCT理论认为,兴趣是什么?——就是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在方向一致下的合力。

四、什么是自我效能期望与结果期望什么叫自我效能期望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特定的自信」——简而言之:认为自己擅长某项技能,在某个领域上能做得比别人好,这就是自我效能期望。

什么是结果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对结果的预期和信念。一件事情,你预期到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对整个世界带来意义,这种结果期望就越强烈。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会喜欢写作,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擅长写作,能够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条分缕析地传达给读者,并得到反馈和肯定——这是自我效能。另一方面,对我而言,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习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帮助更多的人」的形式。我会绞尽脑汁去想,怎样使到这些思想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所了解到,怎样解决他们的困惑,怎样给到他们力量和启发?——这就是结果期望。当这两个变量在某件事物上取得一致时,你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它很重要)、胜任感(我能完成它)、使命感(非我不可)——这就是兴趣。

五、强大内心的技巧:目标环路自主性想说的是什么呢?成就环路但是,你也许会注意到:在这模型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你和世界的联系。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结果期望,它们都基于「你和世界的联系」——「我能做到」,和「它能带来什么」,前提都是: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并且对这些事情有充分的认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们跟真实世界区隔开来的。我们被告知,不需要去探索世界,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遵照一套已经被定下的规则就好。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就导致了:我们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而毕业后,却立刻被抛进这个世界里面,被逼着去寻求「激情」「目标」「方向」……这怎么可能做到呢?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很少有人能主动意识到,要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命运。这就是由于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目标缺失」。也就是第二个环路:目标环路。自主性,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认为「我能决定我的

文档评论(0)

duantoufa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