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PAGE1
一、课程简介
1.课程信息
《无机化学》是化学与材料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基础,又要为其它几门后继课程准备必需的基础理论和无机化学知识。课程采用国内高等学校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旨在引入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无机化学》是我院化学、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程。主要的课程目标有以下四点。
课程目标1:掌握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重要反应、应用等无机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自主归纳和总结元素及化合物的通性、特性、变化规律等。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科学地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现象、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养成从思政教育等不同角度反思问题的习惯;具有一定科学探究的创新意识和反思能力。
课程目标4: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初步掌握团队协作基本技能,能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及有益的团队活动。
无机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合成方法,并能应用基本化学理论及化合物基本性质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为其胜任化学工作积累一定的知识,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本课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融通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爱国情怀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选用教材
(1)宋天佑等主编,《无机化学》(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5.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徐家宁等编.《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徐家宁等编.《无机化学考研复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14年.
(7)宋天佑等编.《无机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考克斯(P.ACox)编.《无机化学》(第二版)(导读版)(英文版),科学出版社,2009.
(9)张祖德编.《无机化学》(第二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张祖德等编.《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第四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
(11)唐宗薰编.《中级无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徐建中等编.《化学简史》(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19.
(13)林承志编.《化学之路——新编化学发展简史》(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11.
(14)刘锦新等编.《无机元素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8.
(16)朱亚先等编.《无机元素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3.学科素养(H)
3.1【学科知识】熟练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理解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课程目标3
7.学会反思(L)
7.2【教育反思】具有积极的教育教学反思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养成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的习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课程目标4
8.沟通合作(M)
8.1【团队意识】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初步掌握团队协作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学教育实践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及有益的团队活动并获得积极的体验。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课程主要支撑以下三项毕业要求,对应矩阵如下表所示:
毕业要求
支撑度
课程目标
3.1学科知识
7.2教育反思
8.1团队意识
课程目标1
H
课程目标2
H
课程目标3
L
课程目标4
M
四、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满分100分,其中总结性成绩(50%)+过程性考核成绩(50%);
总结性成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