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docx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1.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

2.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一、政权更迭及经济发展

[图示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

220年

建立者:曹丕;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221年

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29年

建立者:孙权;定都:建业;280年,被西晋所灭

西晋

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定都:洛阳;280年,西晋完成统一;五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期间发生八王之乱;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天的南京,统称为六朝。

4.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P.28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政治: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②经济: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

③环境:自然环境优越,丰富资源

④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2)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但整体优势仍然在北方。(经济重心第一次南移。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知识拓展1】门阀政治

权利主体:门阀士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形成原因:

经济根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知识拓展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

(1)背景:

①察举制后期弊端重重,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②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③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在地方的选人权沦丧。

(2)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3)评价:①早期为国家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2.北朝

(1)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统治危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内有外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危机是直接原因)

有利条件: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雄厚的汉文化基础

(2)措施

政治:推行三长制;俸禄制;迁都洛阳;改籍贯

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解决财政危机;

文化: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士族通婚:

拓展: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平城劣势:

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

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洛阳优势: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

迁都洛阳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3)评价

进步性: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4)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

①北魏实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