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pdf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

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

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

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

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

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

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

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

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

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

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

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

法。

2、过程与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

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

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现代学生学习上出现一种现象,叫“高分低能”。对于这种现象,物理学家

丁肇中先生结合个人经验做了思考,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作者,了解学习前有关资料(3分钟)

请大家读大屏幕上的资料文字。

大屏幕展示资料1:作家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

实验小组工作,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

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

大屏幕展示资料2:议论文

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事实论据首先分析作者提供的事实,从

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论点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是对大量

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从中联系相应事实,以此检验道理论据能否证明论

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大屏幕展示资料3:《四书》

《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

篇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

书。

大屏幕展示资料4:“格物”和“致知”

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大屏幕展示资料5:字音

儒家(rú)袖手旁观(xiù)不知所措(cuò)彷徨(huáng)

(注:以上两个环节共计时3分钟)

3

【设计意图】展示必要的学习资料做学习前铺垫,采用各种读的方式获取信息,

是为了拉近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

(二)活动一:默读课文,提炼课文内容(8分钟)

解决几个问题,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大屏幕展示6

活动一:默读文章,提炼信息

(1)本文作者提出了什么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ang 万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