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二轮复习 讲学案:考前数学思想领航 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docxVIP

数学(理)二轮复习 讲学案:考前数学思想领航 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分类与整合思想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对问题实行分类与整合,分类标准等于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实现了有效增设,将大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或基础性问题),优化解题思路,降低问题难度;分类研究后还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整合.

方法一公式、定理分类整合法

模型解法

公式、定理分类整合法即利用数学中的基本公式、定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对每类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此方法多适用于公式、定理自身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况.破解此类题的关键点:

①分类转化,结合已知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到合理的分类标准.

②依次求解,对每个分类所对应的问题,逐次求解.

③汇总结论,汇总分类结果,得结论.

典例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Sn〉0(n=1,2,3,…),则q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an}是等比数列,Sn〉0,

可得a1=S1〉0,q≠0,当q=1时,Sn=na1〉0。

当q≠1时,Sn=eq\f(a1?1-qn?,1-q)〉0,

即eq\f(1-qn,1-q)0(n=1,2,3,…),

则有eq\b\lc\{\rc\(\a\vs4\al\co1(1-q0,,1-qn〉0,)) ①

或eq\b\lc\{\rc\(\a\vs4\al\co1(1-q0,,1-qn0.)) ②

由①得-1q〈1,由②得q1。

故q的取值范围是(-1,0)∪(0,+∞).

答案(-1,0)∪(0,+∞)

思维升华公式、定理的分类整合法的分类一般比较固定,由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整合法往往是因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函数的单调性等.

跟踪演练1Sn是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4,S3,S5成等差数列,则{an}的公比为()

A.eq\f(1,2)B.2C.-eq\f(1,2)D.-2

答案D

解析设{an}的公比为q(q≠0),由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4,S3,S5成等差数列,得2S3=S4+S5。

当q=1时,S4=4a1,S3=3a1,S5=5a1,

此时2S3≠S4+S5,不满足题意;

当q≠1时,有eq\f(2a1?1-q3?,1-q)=eq\f(a1?1-q4?,1-q)+eq\f(a1?1-q5?,1-q),即q2+q-2=0,

解得q=-2或q=1(舍去).

方法二位置关系的分类整合法

模型解法

对于几何中位置关系的分类讨论问题常采用分类整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研究.破解此类题的关键点:

①确定特征,一般在确立初步特征时将能确定的所有位置先确定.

②分类,根据初步特征对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③得出结论,将“所有关系”下的目标问题进行汇总处理.

典例2在约束条件eq\b\lc\{\rc\(\a\vs4\al\co1(x≥0,,y≥0,,y+x≤s,,y+2x≤4))下,当3≤s≤5时,z=3x+2y的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

A.[6,15]B.[7,15]C.[6,8]D.[7,8]

解析由eq\b\lc\{\rc\(\a\vs4\al\co1(x+y=s,,y+2x=4,))可得eq\b\lc\{\rc\(\a\vs4\al\co1(x=4-s,,y=2s-4,))

由图,可得A(2,0),B(4-s,2s-4),C(0,s),C′(0,4).

①当3≤s4时,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可行域是四边形OABC及其内部,此时,z=3x+2y在点B处取得最大值,且zmax=3(4-s)+2(2s-4)=s+4,由3≤s〈4,得7≤zmax〈8.

②当4≤s≤5时,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可行域是△OAC′及其内部,此时z=3x+2y在点C′处取得最大值,且zmax=8。

综上可知,z=3x+2y的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7,8],故选D.

答案D

思维升华(1)在解析几何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不能仅仅关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的相交、相离和相切三种情况,还要注意焦点在不同位置时的关系的探究.

(2)在几何图形的相关问题中,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将所有可能出现的关系“一网打尽”.如本题随着s取值的变化,目标函数值是会随着变化的,如果考虑不全,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跟踪演练2抛物线y2=4px(p〉0)的焦点为F,P为其上的一点,O为坐标原点,若△OPF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3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起交流学习一起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