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pptx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2段:“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第2段:“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第4段:“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第4段:“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为难和痛苦的事物。”第5段:“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核心概念

怜悯心是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自爱心是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自尊心是加强自爱心的结果。自爱心怜悯心自尊心核心概念

第3段: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天性是先于思维的意识,而习性是思维后的意识。核心概念

定义了文中的核心概念后,我们发现卢梭已经对文章即将要提出的观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区分了怜悯心和自爱心、天性和习性等相关的概念。核心概念

卢梭如何得出自己的观点?思考

卢梭如何得出自己的观点?段落论证思路第1段首先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等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第4段通过类比论证、归纳论证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边破边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论证逻辑

第一:人天生是恶人。第二: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霍布斯的观点

卢梭反驳:霍布斯混淆了“欲望”与“基本生存”之间的差别。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

人天生是恶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从“人天生是恶人”和“野蛮人是人”得出“野蛮人是恶人”这个结论;接着从“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和“野蛮人是恶人”这两个命题得出“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卢梭指出“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这个论断本身不能成立,因为“孩子”是依赖别人而活的,是柔弱的。霍布斯的论断等于在说一个野蛮人既强壮又柔弱,这种说法本身是矛盾的。卢梭又进一步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因为他们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第3段“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权利所做出的种种解释的缺点。”从思辨理性的角度来看,卢梭也指出了霍布斯的观点的正确处就是“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权利所做出的种种解释的缺点”,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这就是卢梭哲学思想的光辉之处。卢梭是不是全部否定了霍布斯的观点?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过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你觉得儒家先哲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和西方哲学家卢梭提出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有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对比阅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对比阅读相同处论证上故事情境非常相似,都以柔弱无助的婴幼儿为受害者来证恻隐之心或怜悯心的普遍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会产生“恻隐之心”。《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举“被囚禁的人”看见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她的孩子后咬啮、掏心却不能伸出援手。

对比阅读相同处内容上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也是可善的,恶根源于外界干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肯定人性本善。《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对比阅读不同处时代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中国封建时代,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独特的情感原则。《怜悯是人的天性》在西方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交接点,更多体现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

对比阅读不同处强调重点《人皆有

文档评论(0)

1658576823bd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