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数学练习论文
练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
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
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
练习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数学练习论文篇1
浅析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摘要:练习是否有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设计
要有层次,把握好重点和关键;要具备开放性,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层次;思维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
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练习是否有效是
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关系着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练习
的针对性;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形式单一,缺乏练习的层次性;对数学练习
设计的容量大,缺乏练习的变化性。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通过教学
实践,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数学练习设计,收获了一些心得。
一、重点突出,要有目标性
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必需的技
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令学
生产生情感的动力。可以认为课堂练习是由只关注知识到既关注知识
又关注思维的过程。老师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突出重点,要有目的性。
老师们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
已经反反复复向学生强调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要用对应的底乘底
边对应的高,可是学生还是会出现底和高不对应的情况,而这正是本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
是16cm,高是5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为了突破
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反复推敲之后,将练习改为:分别测量平行四边的
两组底和高,得到16cm、10cm、8cm、5cm四个数据,你知道这个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如下图)
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哪两组数据的乘积会相等,
从而判断出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底和高,再通过填写图中的数据进一
步明白老师所讲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用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
这句话的含义,变式练习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计算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目标多元化的练习设计与以往只让学生根
据已知条件套用公式进行常规练习相比更能突破知识难点,不仅能培
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在让学生学会推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数学修养。
二、精而有效,要有针对性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
保证。新课程改革之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只是重复地进行着
大量的机械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抵触和反感,学
习热情受到影响。为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们应努力做到练习设计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
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
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
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1]。
以往我们设计的应用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只满足于把一个
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而答案的不
唯一,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
的解题策略。如学生学习完“相遇”应用题后,可设计一道练习:东
西两站相距45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站出发,甲每分钟走55米,乙
每分钟走6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学生学完“相遇”问题
后按照思维定势,往往会把它作为“相遇”问题进行考虑,实际上此
题要区分三种不同的情况,同向而行和相向而行及相背而行。相向而
行即为“相遇”问题解答应为450-(55+60)×3;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
450+(55+60)×3;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450-(60-55)×3或450+(60-
55)×3。这道题的解决采取的策略显然是不一样的,学生对所获得的
信息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不光巩固了所
学的新授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每个学生感受到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形成了开放的解题策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