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现状幼儿园教师
创新教育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幼
儿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
具体情况来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
作能力。当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紧迫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
高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
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幼儿
园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
育专业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教师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
讨论气氛不仅不够热烈,而且时常还时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
学生“怕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不愿被老师提问”、因害怕上课被
老师提问而争抢教室后面座位等现象司空见惯。许多教师埋怨课
堂上的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只好满堂讲[3]。于是便形成了教
学上的恶性循环: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创新教育无法开展与
实施,反过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样,在选拔性的考试制度下,同学之间并不乏竞争精神,缺少的使
合作、协商等神。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求知欲则是创新的源动力。学前教育专业学
生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其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面对已
失去求知欲望和问题意识的学前教育学生,谈何创新?创新教育能
力又如何具备?在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师幼互动类型是教师
控制、管理着幼儿,幼儿服从、依赖着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
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类似于士兵一样整齐划一的,接近与老师预
设的答案,而丝毫不考虑幼儿自己的兴趣和真实想法。当幼儿提出
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时,老师往往是敷衍了事,当幼儿因好奇而进
行“破坏”的探索行为,以及呈现出不符合成人思维逻辑的活动作
品时,得到的往往是老师的呵斥,等等。这些教育行为非常不利于幼
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新教育
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创新精神,也因教师不具备创
新教育的能力,而不能正确激励和引导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行为,严
重影响了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全国教师教
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
明显的成效。“实践取向”已成为广大学前教育院校的基本课程理
念,许多学前教师教育院校不断加大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
养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
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得到了提高,
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幼
儿园见、实习期间,遇到教育教学中实际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不会
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或者观察后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等。在他们看来,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并没有这么多具体的案例指导
策略,已有的案例也与现实中发生的不完全一致,让他们感到有些
无所适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后竟然得到的是
“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用处”的结论。这足以说明学
生自身缺乏创新精神,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更说
明学校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时,却忽视了对其创新精神
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种现
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师
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
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学前教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缺失原因分析
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
状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
种现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
好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培养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以就业为导向”一直以来是职
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成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
课程目标的指挥棒。不少教育教师院校非常清晰学校“职业院校”
的性质,但却忘记了自身同时所具备的“师范性”重要特质,忽视了
教育的“育人”的终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