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楼油田西部条带滚动开发实践.docx

于楼油田西部条带滚动开发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于楼油田西部条带滚动开发实践

?

?

【摘??要】于楼油田西部条带受构造、储层认识程度的影响,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动用程度低。多年来区块主要依靠调补层进行开发,目前油层已全部射开,无层可调。大部分油井低压低产,老井利用率低,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处于低速低效开采阶段。为了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以区块面临的问题和潜力为突破口,重新评价油藏潜力,重新剖析成藏规律。通过开展西部条带滚动开发实践,主力层系与非主力层系兼顾,为实现老区增储上产探索出了新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成藏规律;滚动增储;产能建设

一、研究背景

于楼油田西部条带,位于于楼油田的西翼断鼻构造条带上,受驾掌寺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层控制。经过45年的开发历程,受构造、储层认识程度的影响,局部区域井网不完善,储量动用程度低。多年来断块主要依靠调补层进行开发,目前油层已全部射开,无层可调。大部分油井低压低产,井利用率低,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处于低速低效开采阶段。

因此,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努力实现老区上产。重新评价油藏潜力,重新剖析成藏规律,开展西部条带滚动开发实践。

二、技术对策

(一)构造精细解释,明确构造格局特征

对西部条带构造的研究主要采取井震结合的方法,根据完钻井资料,在制作精细地震合成记录标定基础上,进行全区地质地震一体化地层对比,在井上和地震剖面上识别断点。尤其是重点分析目的层反射波组在地震剖面上的错断以及断点在空间的合理组合,充分结合录井、测井解释、油水关系、生产动态等多方面的成果,依靠纵、横向不同的地震测线,根据断层两侧地震波反射特征的不同以及断层上盘和下盘的地震反射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对构造进行精确的刻画。

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准确标定了沙一下段顶界以及沙三上Ⅰ、Ⅱ顶界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沙一下段整体岩性特征为纯泥岩夹砂岩,砂泥岩分异较好,地震响应表现为多套中强反射。沙三上I发育碳质泥岩砂岩互层,砂泥岩分异差,地震响应表现为中弱振幅反射。从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沙一下段整体反射较强,沙三上Ⅰ顶面为强反射,内部界面地震反射特征相对较弱,主干边界断层断点清晰。

西部条带构造形态为典型的断鼻状构造,受区域性的北东向驾掌寺正断层控制,由驾掌寺断层及其北西向次级正断层所围限的系列断鼻状构造条带。该鼻状构造条带走向平行于驾掌寺边界断层,呈北东向展布,且由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呈北东高南西低的态势。本区断层较为发育,以北东向与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断层为本区主干断层—驾掌寺边界断层,形成时间早,规模大,活动时间长;其余为北西向的正断层,倾向主要为西南或北东,形成时间较晚,断距较小,一般20m-50m左右,与驾掌寺断层相交形成鼻状断块圈闭,或不与驾掌寺断层相交,切割大型鼻状圈闭翼部,使圈闭复杂化。

本次研究整体编制了沙一下段Ⅴ顶界、沙三上Ⅰ顶界、沙三上Ⅱ顶界三层构造图。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内地层厚度及沉积特征在纵向上将沙三上Ⅰ划分3个砂层组。通过细分层系,进行精准层位标定。从3条地震剖面看,各个砂层组界面反射特征较为清晰。通过细分层构造研究,加密编制了沙3上Ⅰ2,沙3上Ⅰ3顶界构造图。

(二)储层细致研究,预测砂体展布特征

1、沉积相特征

西部条带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沉积特点。储层分布不稳定,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纵向上储层发育程度差异大,平面上储层相互交错,迭加连片,连通性差。

沙一时期是东部凹陷又一次沉陷、扩张期,产生了新的一次水进—水退过程,构成第二次构造~沉积旋回。在第二次旋回的晚期东部凹陷水进范围扩大,凹陷南部地区为水体覆盖,主要为浅—半深水环境。凹陷周边山地是凹陷稳定的物源供给区,形成一套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物源、古地形、古生态及碎屑物岩性、粒度、电性等各种沉积标志的分析研究,确定该区在沙一段沉积时期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湖泥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展布。

沙三时期是东部凹陷古近纪一次规模大、范围广的最强的水进期,在经历了沙四时期的隆起之后,以强烈的断裂分割形式开始了沙三上段沉积时期的构造活动,区域性的驾掌寺断层强烈活动形成了沙三中下段的深水沉积,即以大段纯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和火山岩。沙三晚期裂陷活动减弱,整个东部凹陷大部分地区处于泛滥平原相内,河流往复改道,河道间的洪泛区内植物繁盛,沉积了大套的碳质泥岩段沉积。沙三上段具有同样沉积特点,即碳质泥岩发育的煤系地层夹薄层细砂岩,是沙三晚期广泛浅湖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粒度资料表明牵引流特征明显。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湖泥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展布。

2、砂体分布特征

砂体纵向上反复迭加呈互层状分布。

S1下Ⅴ砂体平面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具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特点。在河道微相厚度较大,一般

文档评论(0)

158****41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