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初探.docx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初探.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初探

?

?

牛江妹

摘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服务于高考,更重要的是应该回归数学学习的本质,回归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及数学建模、数据分析,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教学融合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尝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理性的建构,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超强互动展示,体验建模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简单传递而获得的,而是學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素学习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恰好与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不谋而合。

在统计案例应用题教学中,独立性检验题目题干文字较多,题目背景取材于日常生活,需要简单建模如下:

例1:某淘宝店经过对春节七天假期的消费者的消费金额进行统计,发现在消费金额不超过1000元的消费者中男女比例为1∶4,该店按此比例抽取了100名消费者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下表:

若消费金额不低于600元的网购者为“网购达人”,低于600元的网购者为“非网购达人”。

(1)分别计算女性和男性消费的平均数,并判断平均消费水平高的一方“网购达人”出手是否更阔绰。

(2)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填写如下2×2列联表,并判断能否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005的前提下认为“是否为‘网购达人与性别有关”。

以往教学只能让学生看着题目听教师讲,互动白板的便携性和实用性,交互式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借助互动式白板进行题目分析,从关键词画线读题开始,在互动白板上进行屏幕注解、文本输入、手写识别,学生从快速阅读抓核心关键字开始,到建立数学模型,进而通过计算,学习对统计做结论,并在其中理解对立事件概率等,互动白板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课堂互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学习始终的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概念,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研究方法的运用,繁琐的指对数运算,都是学习的障碍。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

(一)取基本初等函数之势,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利用图形计算器展示函数图象,计算器强大的功能使得图象快速显现并且可以随着系数改变而多变,满足学生认知环节中希望穷举的心理,从而对不同函数图象留下深刻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扫除障碍。例如,在二次函数y=x2与y=2x指数函数图象对比教学中,计算器利用其很好的延展性解决了师生手绘图的局限性,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指数函数的“爆炸性”增长,实现了很好的正向迁移。

对于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教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描点法耐心地、力求准确地画出函数图象,然后再通过观察图象来归纳函数的有关性质。融合信息技术,运用几何画板做出动态图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参数在连续变化中,图象形状和位置所发生的变化,化静态为动态,直观、形象、清晰地展示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变化规律,则学生容易从中得出函数性质。这部分内容正常教学需2课时,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学生在一节课内就能充分掌握,并且理解深刻,其中“A、ω、φ”三个量与图象的变化关系被“动画”诠释得一清二楚,使得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感性的动态图形,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建构。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动态知识网

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我们对圆锥曲线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更为精细、直观、形象。比如在研究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ρ=时,如果只是简单给出结论:在0e1时分别代表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那么对于e和p的取值不同时对曲线形状的影响并不很清楚。而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我们可以对曲线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

以“e”的值的变化为例:先分别取e=0.3,e=0.5,e=2.27……在同一屏幕内先后做出图象。由此不难得到,当e在(0,1)之间变化时,极坐标方程ρ=表示的是椭圆,再拖动e在(0,1)间连续变化,可以观察到e趋近于0时椭圆形状就越接近于圆,e趋近于1时椭圆就越来越扁。再分别取e=1,e=2,e=3,e=4,观察所得图象:e=1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5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