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活动版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资料.docx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活动版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寄予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和不同流合污的情结。

《竹石》是清代郑燮所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借岩竹的坚韧顽强,展现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地诵读,基本可以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时代背景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磨万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理解诗人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崇高的志向与节操。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反复诵读,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崇高的志向与节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马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同学们见过马吗?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骑的都是战马,非常威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解决字词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古诗;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互相交流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清秋:清朗的秋天。

三、再读古诗,品析感悟

1.指名大声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互相评价。

2.(课件出示一二句)齐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2)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3.(老师师范读三四句)这两句古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3)同学们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迫切想上战场为国立功的愿望。“快走踏清秋”不仅读出了急切之情,似乎还能听到战马奔驰的脚步声。

4.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四、朗诵背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马诗》,古人用他们的双眼洞察了世间万物,发现它们内在的精神,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唱响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说说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石灰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大家看一下我们教室四周洁白的墙面,你们知道白白的墙面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石灰)那石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师讲解石灰的生产过程,课件出示图片展示过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意义。把课后生字拼音标注到诗歌中,不认识的字以查工具书和与同桌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2.听教师范读课文《石灰吟》,再次感知诗歌内容,核对之前自己标注的字词读音,留意视频中朗读的节奏,尝试画出诗歌的节奏。

3.先指生读,师生共评字音和朗读节奏对与否,然后课件出示带有停顿斜杠的整首诗歌。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生齐读,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细读古诗,感知诗意

1.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在江西、河南、山西等地做官,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