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官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5

职官制度

“职官”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随着阶级分化并产生国家机关,就开始设官分职,来治理国家和民众。中国古代从中央职官到地方职官,种类众多,官制体系庞杂,而且不同职官的设置和同一职官的名称,在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的各个时期演变嬗递,它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某些特点。

第一节宰相制度

宰相一词意为辅助君王、宰制万端。古代一般都把执掌朝政、统领百官的中枢职官泛称为宰相。宰相之称始于先秦,用以称谓政治权力和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官僚。宰相位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是君主的最高幕僚,又是百官的首长。类似的职务历代都有,但官称各有不同,人数也可少至一、二,多至十余,而且宰相并非都是当朝一品,有时四、五品官也可拜相。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上,宰相无定称,无定职,无定员,因时而异。战国时代,封建的官僚体制已初具规模,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官名除称“相”外,也时也称作丞相、相邦、令尹等。战国以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一、秦汉的三公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古代行政机构的框架大体形成。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其中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汉初官制因袭秦制,仍立丞相,与掌军事的太尉、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执掌朝政。秦与汉初的丞相,虽主持全国政事,但丞相须由皇帝任命,因此皇帝才是实际的最高行政首脑。汉武帝时,政事日渐繁杂,皇帝的侍从与随员大量增加,因皇帝宠任外戚与近臣,相权被逐渐削弱。汉武帝晚年,更把决事地点由外廷移至内廷,尚书等皇帝身边的内朝官因有出入禁中之便,形成所谓的“内朝”。皇帝是内朝的领袖,尚书的权力日益扩大,丞相则逐渐变为听命于内朝的执行官,失去参与最高决策的权力。武帝死后,霍光就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数十年。

尚书在汉初本是宫中掌管章奏、图籍的小官,因在皇帝近侧,颇得宠任。随着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权力甚大,再以大司马大将军来兼任,从而成为中央的重臣。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初仍设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此,三公的职权已有了很大变化,成了并无多少实权的挂名宰相。另一方面,尚书有审驳诏命、参议朝政与选署诛赏之权,加之正式成立尚书台,长官称尚书令,以尚书仆射为副职,尚书成为独立机关,名义上虽仍属少府,且尚书令官品不高,但实权已超过三公。《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李固说:“今陛下之已有尚书,如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①

①《后汉书·李杜列传》。

尚书令本由士人充任,但有时也有以宦官充当的,称为中尚书令,或中书令,所以汉代的尚书令与中书令,是同职而异名。东汉时,作为皇帝侍从之官的中常侍一律由宦官担任,因在皇帝左右,掌传达诏令等事,所以权力颇大,成为新的内朝,可控制尚书台事,于是尚书与皇帝逐渐疏远,转变为行政机关,这是宰相制度在东汉的又一变迁。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隋唐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建制和三省的重要职官始于魏晋。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为最高行政机关,尚书令即是宰相,其副手尚书仆射为副相。魏晋时专设中书省,以取旨为职掌,即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长官为中书令;又添设门下省,掌驳议,即审察诏令,同意者签署,不同意者驳回重议,长官为侍中。三省的职责分别为决策、审核和执行。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共议朝政,较之于秦汉,他们之间的权限和分工已趋明晰。

始于魏晋的三省制到隋唐时已成定制。隋代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改称内史令;门下省首长侍中泛称纳言,尚书省之名则相沿未改。隋仍实行三省分权,其长官都是宰相。

唐循隋制,以三省首长为宰相,对三省的职权作了调整。其一,由于李世民即位之前曾任尚书令,所以在他即位后,尚书令基本不再设置,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首长。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辖四司。各部的职责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礼部掌管朝廷礼仪、祭享、贡举、学校;工部掌管工程、水利、屯田、交通。尚书省作为执行政令的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六部分理。“六部”的名称

文档评论(0)

偶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个人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