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赵乐,马海华,范亚君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具有核心支撑作用。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下,实

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大规模自主培育,能够有效缓解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压力。然而,当前高校却缺乏

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顶层设计,造成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暴露出科研基础薄弱、科研兴趣不足

以及研究方向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

动的学术素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从大学生研究方向智能挖掘与分析、科研团队成员自适应动态迁移、

学术素养人机混合推演与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解决大学生科研兴趣难以捕获、科研团队不适配、学术素养评

价指标不明朗等问题,为新时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学生;学术素养;人工智能

随着全球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对高层次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

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大规模自主培育,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相关人才短缺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2020年9月21日,教育部、

压力。当然,高层次创新人才离不开学术素养的培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

养,学术素养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能力。学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衔接人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

性,这决定了仅依赖本科生或研究生阶段的单一培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养是无法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视的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层次创新

是,前期基础学术素养培养的缺失也会影响后续创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的

新能力的提升。研究和顶层设计上,仍存在学生科研兴趣难以捕

近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获、科研团队不适配、学术素养评价指标不明确等

系列举措,旨在健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管理体一系列难题,导致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出现科研基础

系,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保驾护航。薄弱、科研兴趣不强、研究方向不明晰等问题,制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

约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大规模自主培育。因此,在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着力分析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

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础上,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素养培养模式,旨

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在为新时代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才。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

和实践依据。

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近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引领、科教融合,面向新工科学术型人才培

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095);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人

工智能的大学生学术素养自适应评价方法研究”(编号:2024YB0077);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

目“智慧教学视域下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399);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工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JXYJ2023010)

作者简介:赵乐(1990一),男,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人才

培养模式;马海华(1979一),女,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纳传感器、教

学模式;范亚君(1993一),女,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车联网通信感知一体

化、课外育人模式。

:24.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