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学管理与拔尖生培养
一、尖优生培养的背景和重要性
现今我国已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迫、更加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显而易见。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培养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科技发展与国际竞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积极创新调整,以不断满足国家创新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需求。
学校要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从策略上找方法寻路径,围绕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这一目标和命题,深入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重大问题,全面研判学校发展机遇、认真细化工作落实措施。
二、指导思想
培养的重点要放在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方面。要积极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多元发展空间,破除学科成绩导向的评价观,创新丰富课程内涵与类型,变革教学方式,联合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资源与平台,努力对中小学拔尖创新学生的特长、才能进行多元、分层、分类培养。拔尖创新性学校的特点是有丰富多样的课程、更大的个人选择空间、必修的学生研究、全球化视野、活跃的艺术或学术社团。
培养要服务国家解决“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三大类问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多元化培养。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我们面临一系列“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攻克;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叫不响的问题;在艺体特长生方面,对于文化课较弱的孩子,也要尊重其差异性,发挥其特长,为社会输出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体育、语言等其它领域的优秀孩子。
要建立一种更有利于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话语氛围。多视角的对话,批判思维的激发,对元认知、元知识(比如知识理论)的重视,对学科历史的反思,都会启发新思维和新概念。
三、顶层设计
1.成立组织机构
一把手校长挂帅,教学或年级校长主抓,年级部主任具体执行;成立学校虚拟竞赛部(或创新部﹑清北班﹑重点班等),一位教务主任统一负责协调跨年级部工作;年级部竞赛班,清北班统一计划实施。
2.培养实施主体
年级部竞赛班和清北班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年级校长和竞赛部负责牵头其它科室落实培养保障。
3.上课时间
寒暑假,周日,周三周四晚自习,周五下午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
4.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以竞赛促强基,以强基促高考的“竞赛、强基、高考”“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学科竞赛、高考、名校强基、空飞、艺体特长、国际化这六大拔尖生的成才路径。基本目标路径。北大数学英才班、物理卓越计划,清华丘成桐英才班、领军计划、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等特殊类招生计划以及各类型暑假营、夏令营、金秋营、冬令营、学科营、体验营、强基计划等。
5.培养理念
课程理念。学校秉持“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追求每一个人的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思路,把立德树人落实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不断进行育人体系重构的变革性实践探索。构建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卓越类课程三级立体多维课程体系。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课,所选课程学分记入培养学分,纳入学生发展与评价体系。物理方向尖优生开设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人文专题讲座系列,以进一步提升优势科目为目的的针对性非常强的学科培优个性化的课程,以及以发展学生学科特长为目的的学科竞赛系统的培训课程,以拓展学科视野、培养拔尖人才的为目的的大学先修课和奥赛系列课程等根据学生的学情,开设以提升优质科目为目的的学科培优课程,以拓展学科视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强基课程,以日常生活、地方特色、大学先修为目的的兴趣课程,同时为文科清北班开设科学素养综合专题课程,为理科清北班开设人文专题的讲座等。针对拔尖生的薄弱学科,除了正常课程之外,还设计了个性化的补弱课程等。以学生和班级实际存在的问题解决为目标,实际需求为导向,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自主研发的系列课程,包括德育课程、微班会课程、习惯养成、学法指导、培优补弱、兴趣特长、潜能开发、学生论坛、学生演讲、班组竞赛、班级活动、主题系列班会课、三声文化、班级建设、“三会一课”等内容课程,进一步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既能全面健康发展,又能突出个性化优质成长。
与高校对接,加强实验室各种实验活动的体验与开展,加强大学先修课程的良好开设,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以确保科技创新类竞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引进校本化的STEAM课程并完善其实验室建设,加强创客教育支持新型功能室建设行动,积极与STEAM课程融合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