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产后发热中医医案分享汇报人:xxx20xx-03-21
目录CONTENTS产后发热概述医案背景介绍辨证施治方案展示治疗效果评估及总结预防措施及健康指导中医在产后发热中的优势探讨
01产后发热概述
定义与中医认识产后发热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发热症状,是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认为,产后发热多因分娩时失血耗气,正气亏损,或产时不洁感染邪毒,或产妇元气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寒、风热之邪等所致。
感染邪毒外感风寒血瘀发热血虚发热发病原因及机制产后元气虚弱,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若此时护理不当,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正邪相争,阳气被遏,不得宣达,而致发热。新产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不洁或接生不慎,或护理不洁,或不禁房事,均可致邪毒乘虚而入,侵及胞宫,正邪交争,营卫失调,而致发热。产时失血过多,或素体血虚,产后更虚,营阴不足,虚热内生,而致发热。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久而化热;或瘀血内停,营卫不通,而致发热。
临床表现产后发热的主要表现为产后出现高热寒zhan,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恶露异常、头痛身痛等症状。诊断依据根据产后发热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B超等,可明确诊断。同时,中医辨证施治也是诊断产后发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02医案背景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就诊时间28岁产后第5天姓名职业主诉张女士全职妈妈产后持续发热,伴有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分娩情况产后情况初诊检查中医诊断病史摘要与初诊情然分娩,产程顺利产后即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波动在38.5℃左右,恶露量多、色暗红、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腹部压痛明显,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发热(感染邪毒型)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具体药物包括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连翘等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两次温服注意事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治疗效果: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恶露量减少、颜色变淡、无臭味;腹部压痛消失,子宫复旧良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0102030405辨证论治过程回顾
03辨证施治方案展示染邪毒型外感风寒型外感风热型血虚型辨证分型及依据症见高热不退,恶露量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有秽臭,小腹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产后气血虚亏,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因产后正气虚弱,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症见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多因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浮越于外所致。
感染邪毒型外感风寒型外感风热型血虚型施治原则和方法论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若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镇痉开窍;若邪入营血,而见高热、斑疹隐隐、舌红绛者,可用清营汤以养阴清热、解毒透疹。治宜养血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若恶寒重者,可加麻黄、桂枝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苏子以化痰止咳。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若发热重者,可加黄芩、柴胡以清热解表;若咽喉肿痛者,可加板蓝根、马勃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治宜补血益气、和营退热。方用八珍汤加减。若自汗多者,可加黄芪、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若头晕心悸者,可加酸枣仁、远志以养心安神。
1234感染邪毒型外感风热型外感风寒型血虚型具体药物组成与剂量金银花30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紫背天葵子15g,蒲黄10g,五灵脂10g。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研末冲服);邪入营血者加水牛角30g(先煎)、生地20g、玄参15g。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黄20g。恶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10g;咳嗽痰多者加杏仁10g、苏子10g。金银花20g,连翘20g,牛蒡子10g,薄荷6g(后下),荆芥穗10g,淡豆豉10g,竹叶10g。发热重者加黄芩15g、柴胡15g;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30g、马勃10g(包煎)。人参10g(另炖),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黄20g。自汗多者加黄芪30g、浮小麦30g;头晕心悸者加酸枣仁20g、远志10g。
04治疗效果评估及总结
03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