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概念应用中的狡辩术
引言
概念、推断、推理是思维的根本形式。推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推断组成的,所以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我们的思维藉以进展的根底。逻辑学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推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因此,假设在概念上出了问题,就会做出错误的推断和推理。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即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一类对象,这些对象都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属性;概念有不同的种类,各种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的,概念和语词既有亲密的联络,又有本质的区分。逻辑学供应的关于概念的根本学问,是我们正确应用概念的必要条件。狡辩论者在概念应用中的狡辩手法主要有:玩弄语词嬉戏,利用歧义词、谐音词混淆概念;有意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和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敏性,等等。
实例分析
你想学什么
有一个青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岛三角海疆中的一个小岛上,去找隐居在那里的一位哲学家,目的是想学些深邃的学问。见到这位哲学家后,青说明了来意。不料这位哲学家是位狡辩大师,几句话就把那青弄得糊里糊涂。
哲学家:你是想学学问的?
青:是的。
哲学家: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你想学的吗?
青:不,我不想学已经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则,你是想学你不知道的东西了?
青:是的,我想学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假设你根本不知道有马,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马的学问吗?
青:不,不行能想学关于马的学问,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马。但是,
哲学家啊,我是知道有马的,人世间的确有马这种动物存在。
哲学家:且慢,我问你什么,你答复我什么,你不要岔到其他地方去。
让我再问你:假设你不知道百慕大三角海疆中有一座奇异的小岛,你能想到要去学习关于这个小岛的学问吗?
青:不会想去学习关于我根本不知道的小岛的学问。
哲学家:在太阳系小星带有一颗外星人放射的“外星人造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你当然不知道。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这颗小行星的学问吗?
青:不,不行能想要学习关于它的学问。
哲学家:则,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
青:是的。
哲学家:你刚刚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如今你又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的东西;而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你还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了。
青:是这样的吧?!
哲学家:假设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则,你来到这里又是为了
什么呢?
经过哲学家这番狡辩,这位青似乎也搞不清楚他原委是为了什么而来的。
这位哲学家不愧为偷换概念的魔术师。则,他是用什么“魔术”把一个向他求学问的青诱入其设下的陷阱而不能自拔?让我们略作分析。从哲学家开头提出的三问和青作出的三答可以看出,他们最初讨论的问题是:你是否想学习关于你已知其存在的事物的学问?这个问题事实上又包含两个小问题:①你已知某事物存在,而且你已经驾驭了关于这个事物的学问,你是否还想学习?②你已知某事物存在,但你尚未驾驭关于这个事物的学问,你是否想学习?对前一个问题,青的答复是否认的,对后一个问题,青的答复是确定的。在这段对话中,二人所运用的“东西”一词,表达的都是“学问”的概念。岂知哲学家紧接着又以三个假设句的形式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否想学习关于你尚不知其存在的事物的学问?这就偷换了原来讨论的问题。青对于这个问题作了否认的答复。于是哲学家又问:“则,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了?”这又偷换了概念。原来“东西”一词在前面是表达“学问”的概念,在这里,哲学家把它偷换为表达“事物”的概念。青没有看出这一点,他被上面接连的三个问句弄慒了,结果上了当,作出了确定的答复。接着哲学家又在“东西”这同一个语词形式内塞进了“学问”和“事物”两个不同概念,迫使青不得不违背初衷地承受他得出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结论。这位青就是这样被哲学家弄得昏昏沉沉,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我根本不相识孙中山
一位中学教师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在课堂提问时向某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相识孙中山的?”这位学生尽然答复说:“我根本不相识孙中山。”全班同学听了这个答复哄堂大笑,教师也被弄得啼笑皆非。逻辑学的学问告知我们,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在教师提问中的“相识”一词,表达的概念是“评价”或“理解”。提问的意思是说,学习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迹之后,应当怎样来评价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而在学生答复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AutoCAD2022基础教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沪科】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docx VIP
- 【沪科物理八年级】3.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docx VIP
- 导轨单杆切割磁感线+电容(解析版)--2024高考物理疑难题.pdf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发展报告大一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板范文1500字.pdf VIP
- 中班语言《耳朵上的绿星星》课件.pptx
- 水力学典型复习题及答案详解.docx
- TBT454.1-2021 铁路通信信号词汇 第1部分:铁路信号词汇.pdf
- Dirty Rotten Scoundrels《骗徒臭事多(198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docx VIP
- 舒平木门加工中心培训.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