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传感器原理与自动检测》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自动检测/SensorPrincipleandAutomaticDetection
学分:4.5
学时:72(实验:12上机:0课外实践: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建议修读学期:4
开课单位: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实验和报告等)
占课程考核成绩的30%;期终成绩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课程考核成绩的7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第2版),余成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检测技术与仪表》第2版,王俊杰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自动检测技术》第2版,王化祥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第4版,刘迎春、叶湘滨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宋文绪、杨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述了传感
器的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讲解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各种参量的检测以及信号处理方
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非电量参数检测的基本方法,具备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计自动
检测系统的能力,为培养测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等方面奠定理论基础。
scientificresearch.
1
《传感器原理与自动检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自动检测/SensorPrincipleandAutomaticDetection
学分:4.5
学时:72(实验:12上机:0课外实践:0)
建议修读学期:4
开课单位: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
见传感器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掌握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各种非电量参数的自动检测技术。同时,要
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参数检测需要,合理选用传感器及检测仪表,并具备设计简单的自动检
测系统的能力。
具体课程目标可以细化为:
1、能够清楚传感器、自动检测以及信号转换技术领域的知识,能解释主要专业术语;
2、能根据自动检测以及误差处理的相关理论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3、能利用传感器和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对传感器动静态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4、能清楚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信号调理电路以及应用范围,能够对实际工程中的常见参数测量问题
进行分析,合理选用满足测量要求的传感器;
5、能清楚压力、流量、温度、物位测量仪表及过程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安装要求;
6、能根据工程实际测量要求对检测仪表进行选型,具有初步设计自动检测系统的能力;
7、能利用实验条件设计和完成实验任务,分析实验结果及数据,能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分析
和调试自动检测系统。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利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实
1-21、2
际问题。
具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针对工业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仪表牵涉
1-35、6
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
2-1能够根据所学科学、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