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EcologicalCivilization
学分:1
学时: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无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修读学期:第2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生态文明导论》结合物质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和政治文明生态化战略,介绍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文化解析、生态教育解析、生态治理解析、生态经济解析、生态消费解析。
本课程拟达到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明确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背景,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价值观的精髓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智慧;认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2-专业能力方面:思考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系统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何用武之地;认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课程目标3-专业素养方面:思考如何践行生态文明观、做新时代“生态文明人”。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7.1理解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探讨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程目标1
M
8.1了解中国国情及国内外局势,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责任感,以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为己任。
课程目标2
H
12.1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前沿动态,能够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能力。
课程目标3
L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的内涵;人类文明的演进;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3
2
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思考;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两山”论;生态文明体系的系统界定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基础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
4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挑战;环境保护压力的挑战;严峻国际形势的挑战;生产-生活-生态多目标平衡的挑战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3
5
第五章
生态文明——生态文化解析
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的历史观;生态文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多元化发展机制;生态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3
6
生态文明——生态教育解析
生态教育的内涵;学校生态教育;社会生态教育;职业生态教育;全民生态教育
0
自学
课程目标1、2、3
7
第七章
生态文明——生态治理解析
生态治理的内涵;生态治理的政府主导责任;生态治理的企业主体责任;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治理的区域协调机制;生态治理的统一监管机制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3
8
第八章
生态文明——生态经济解析
生态经济概念内涵与特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绿色GDP核算;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规划管理;绿色供应链体系;生态经济体制建设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3
9
第九章
生态文明——生态消费解析
生态消费的内涵;生态消费的特征和现实意义;生态消费的法规政策;生态消费的绿色标识;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绿色产品认证机制。
2
集中讲授
课程目标1、2、3
合计
16
四、课程教学方法
以集中讲授等教学方式。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
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课堂表现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
序号
教学环节
课程目标1
(分值)
课程目标2
(分值)
课程目标3
(分值)
合计
1
平时作业
15
10
5
30
2
课堂表现
0
5
5
10
3
期末考试
15
15
30
60
课程目标对应分值
30
30
40
100
(二)考核与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考核与评价标准
分值
观测点
90-1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