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第八篇吸光光度法 .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分析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看来及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看来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看来光进行分光光度法分析

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

钢样中Mn的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氧化为MnO4-,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

灵敏度高

分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二)

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

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杂菲与铁生成橙红色的1,10-邻二氮

杂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3(1,10-phen)→[Fe(1,10-phen)3]2+

(三)

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

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

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41,图9-1)。

若被照射的是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

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

400-700nm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看来光。透射光和吸收

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例如:CuSO4

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nm的黄色光,呈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

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P294,表9-1。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

吸收。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M(基态)+hυ→M*(激发态)

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物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时,即ΔE=hυ,才能

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级差,所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物

质对不同波长光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称为吸收曲线,也称为吸收光谱。吸收曲线以波

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每种物质的吸收曲线,一般都有一个最大吸收峰,最大

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由P242,图9-3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1,10-邻二氮杂菲亚铁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

吸收情况不同,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10nm,即吸收的是绿光,呈现的是相应的互补色

橙红色。当溶液浓度增大时,吸光度增大,但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不变。在吸光光度法

分析中,一般都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量吸光度。

二、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

朗伯-比耳定律

1729年波格(Bouguer)建立了吸光度与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1760年朗伯

(Lambert)用更准确的数学方法表达了这一关系。1852年比耳(Beer)确定了吸光度

与溶液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吸光物质的浓度为c的单一均匀的,非散射

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

A=-lgT=

文档评论(0)

181****2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