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omparativeLiterature

学分:2

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外国文学1》《外国文学2》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人文学院

修读学期:第5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比较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之一,依托于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等多门先修课程之上。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习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与差异,结合多种中西方美学原则与文学理论,探究世界各民族与地区文学文本中的精神内核,以更开阔多样的视野接受不同文明的洗礼,在比较视野中建立更加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内涵,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学术动态,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先秦文学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各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环节,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面,通过讲授、分析比较文学各学科史发展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提高学生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理解、鉴赏、批评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引导学生树立通过查阅文献、梳理材料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文学文献材料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

课程目标2:素质目标: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文学文献材料进行创造性写作,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奠定重要基础。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对于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平等关系,对于民族的独立性,具备正确的观念。培养出正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真、善、美的标准,对于人生目标与实现的路径,具备正确而积极的理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本课程重点支撑以下5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其中本课程对毕业要求3-1、3-3、6-1系强支撑H,对毕业要求6-2、6-3形成中支撑M。具体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指标点3-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掌握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把握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动态,深入了解创意写作的知识方法体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标点3-3.系统精读不少于100部中外经典著作,打牢精神的“底子”,具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及评价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具备较为自觉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

指标点6-1.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及时进行反思,学会分析和解决文字办公、文化创意、教育教学等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指标点6-2.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具有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文献查询和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术。

指标点6-3.具有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文献查询和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反思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如下表1-1所示:

表1-1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指标点3-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掌握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把握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动态,深入了解创意写作的知识方法体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1

0.4

课程目标2

0.3

课程目标3

0.3

指标点3-3.系统精读不少于100部中外经典著作,打牢精神的“底子”,具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及评价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具备较为自觉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

课程目标1

0.4

课程目标2

0.3

课程目标3

0.3

指标点6-1.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及时进行反思,学会分析和解决文字办公、文化创意、教育教学等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课程目标1

0.2

课程目标2

0.5

课程目标3

0.3

指标点6-2.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具有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文献查询和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术。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