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 .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

吴秋余

《新闻战线》(2007-05-10第五期)

2006年9月19日下午,原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因涉嫌受贿90万余元和98万余元巨

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安徽省安庆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此事一出,媒体再度掀起了讨伐“女贪

官”的高潮。在没有经过司法机关证实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将许多未经核实的所谓“桃色新闻”

公之于众,并被众多都市类媒体和网站转载。而《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赴安徽阜阳、安庆调

查采访后,证实这又是一起无确凿证据情况下被夸大了的“新闻”。

这一事件揭示出的一些媒体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媒介审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试就这一现象作简单分析。

权力碰撞——把关人的责任

“媒介审判”或称“新闻审判”,原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

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①20世纪上半期,“新闻审判”在美国盛极一

时,报界为提高发行量,大肆炒作司法报道,肆意在报纸上宣布嫌疑犯有罪,以引起读者兴

趣。

在我国,伴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报道逐渐成为我国众多媒体争相参与的报道

领域。至上世纪末,全国法制类新闻报刊已发展到200余家,发行量高达400多万份,每年

编发各类法治新闻稿件高达数百万件。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权的碰撞使老百姓第一次获得如此

多地监督司法运作过程的机会。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体对法治报道倾注如此多的热情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环境监视的职能。环境监视是指大众传媒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

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

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②法治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个社会

的重要政治环境,对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都存在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法治环境必然成

为大众传播媒介重点监测的对象。

二是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的“把关人”。在媒体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大众媒介选择新

闻信息的标准除了要符合真实性原则以外,还必须符合新闻价值判断系统的标准,其中包括:

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人情味和趣味性,③才能使新闻获得

良好的传播效果。从法治新闻的特点看,除了符合一般新闻时效性、影响力等特征外,还具

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激烈的冲突性。“打官司”必然是冲突的外在表现,只有矛盾激化到常规力量不足以解

决的地步时,法治这种特殊力量才会介入,因此,法治新闻的冲突性几乎是普遍具有且高于

一般新闻的特性。

2.绝对的异常性。法是维护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司法则是保证社会按照既定法规

正常运行的手段,最终目的在于消除社会中的反常,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因此,只要是法治

事件,绝对具备异常性特征。

3.独特的趣味性。扑朔迷离的案情,跌宕起伏的情节,加上暴力色情,写成小说都足以

引人入胜,何况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呢?

权力争夺——正义的天平与沉默的螺旋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权的碰撞不仅是新闻媒介职责所在,更是社会正义和公众

知情权的需要。然而,是权力就会有破坏性,当新闻机构滥用监督权,甚至凭主观臆断公然

侵犯司法独立时,两大权力的争夺战便由此开始了。

于是,出现了河南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过失致人死亡却被判死刑的案件;出现了湖北枣

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因受贿获罪却被媒体比喻为“女张二江”而遭受严重人格诽谤和侮辱的案

件。

我们无意去臆断某些媒体的行为是否出于对司法的漠视抑或是媒体自身的无知,只想对

这些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和现象背后司法权与舆论监督权的特点作一简单分析:

从权力的来源上看,二者都产生自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而第35条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实践中,

相关法规也很明确。

从二者的从业人员比较,法律的精确性、专业性决定了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

业的法律知识,能够按照法律客观地给案件以评判。法治新闻报道作为法治与新闻互相交融、

紧密结合的工作,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新闻报道专业

知识。但是,从目前队伍情况看,绝大多数媒介是“三分天下”:学新闻(文学)的1/

文档评论(0)

176****9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