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6例脾结核临床分析
1.引言
1.1脾结核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脾结核作为一种罕见的肺外结核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再次流行,脾结核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由于脾脏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脾结核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脾结核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脾结核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案报道的积累,以及对脾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和治疗方法的探讨。然而,由于脾结核的罕见性,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1.3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16例脾结核临床病例的分析,旨在总结脾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脾结核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1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析。
2脏结核的病因与病理
2.1病因
脾结核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该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至脾脏:
血行传播: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脾脏,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淋巴传播:脾脏作为一个淋巴器官,也可能通过淋巴液传播感染。
邻近器官感染:如肝脏、肺等邻近器官的结核病蔓延至脾脏。
2.2病理特征
脾结核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肉芽肿形成:结核病典型的病理改变,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
干酪样坏死:中心区域可见干酪样坏死,周围可有纤维组织包裹。
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区域可出现纤维化。
钙化:在慢性病程中,可见病变区域的钙化。
2.3临床表现
脾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发热:长期低热,午后或傍晚加重。
乏力、盗汗、消瘦:典型的结核病全身症状。
脾肿大:大多数患者可触及脾肿大,质地偏硬。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
其他:如胸腔积液、腹水等。
以上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本章后续内容中,将对16例脾结核病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揭示其临床特点。
3.16例脾结核临床病例介绍
3.1病例选择与纳入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6例脾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择遵循以下纳入标准:
经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脾结核;
具有完整的病历资料;
未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3.2病例资料分析
16例脾结核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
性别:男9例,女7例;
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5岁;
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10.6个月;
临床表现:发热10例,脾肿大12例,体重下降8例,乏力6例,腹痛4例;
影像学检查:B超发现脾脏增大12例,CT发现脾脏增大及钙化灶8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降低8例,贫血10例,血小板减少6例;
病理组织学检查:16例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脾结核。
3.3临床特点
脾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如下: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
病程:病程较长,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脾肿大、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部分患者伴有腹痛;
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脾脏增大,部分患者可见钙化灶;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降低、贫血,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依据为病理组织学检查,表现为脾脏组织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形成等。
通过以上病例资料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脾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后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依据。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1诊断方法
脾结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下为常用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结核病接触史和免疫抑制状态,体格检查中注意脾脏的大小、质地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对于脾结核,血常规可能会显示轻到中度的贫血,以及淋巴细胞比例的增高。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可以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对于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CT检查,能清晰显示脾脏内钙化灶,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细菌学检查:通过脾穿刺术取得的脾组织进行抗酸染色和培养,若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为诊断的金标准。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
4.2鉴别诊断
脾结核在临床上需与其他引起脾肿大的疾病相鉴别,如: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有肝功能异常、病毒标志物阳性等。
脾脓肿: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脓肿形成。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需通过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等来鉴别
文档评论(0)